世上再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今年春节,来自大姚县三台乡多底河村的“打工人”王东平,也在楚雄市区里安家过年了。
大年三十,王东平和女儿在新家门口挂红灯笼。
生于年的王东平,18岁就离开边远贫困的多底河村,独自来到到昆明市打工。一开始做过保安、修理、销售等零工,也有过风餐露宿的艰辛,后来他到了建筑工地上边看边学,起早贪黑勤学苦练,成为了一名技术木工,走上了建筑业的打工之路。
因为出来打拼的早,收入还不错,让家里早早改变了一穷二白的窘境,王东平也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打工人”,带动了很多同龄人也萌生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他说:“早些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好多青壮年在家赋闲也不愿意、不敢外出务工,但是我们老家山高箐深、气候冷凉,光靠种庄稼是很难改变生活的。这几年国家各种好*策扶持,加上一些同乡的带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也多起来了。”
经过多年打拼,王东平的木工技术更加精进,工作生活条件有了起色,并参与过昆明南站地下停车场、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转眼两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要么继续留守村里上学路途遥远,要么去昆明随自己到处奔波转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快到不惑之年的王东平拿出多年的积蓄来到楚雄市寻找自己的安家之所。看上的虽然是二手房,但也不便宜,咬咬牙还是用贷款方式买下了。总算年年底喜迁新居,在城里安了家。
王东平说:“过去家人留守在村里,自己在外面打拼也照顾不到,心里都不踏实。现在把家里老人孩子接到了楚雄,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自己在外面再怎么辛苦也值得了。”
“牛年有牛气”。王东平的新年愿望是,遇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多增加收入,尽快把房贷还了。而对于长远的展望,他表示:找找机会,希望能够利用各项优惠*策,发挥自身优势,带着经验技术返乡创业,为家乡振兴增砖添瓦。
核桃之乡多才俊,业成不忘报家乡。近年来,大姚县精准有效落实相关扶持鼓励*策措施,积极宣传提供用工信息,动员广大适合外出务工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坚定外出务工信心,积极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掀起多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潮。据悉,年,大姚县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66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15.48万人已实现转移就业11.67万人,全县务工经济收入近28.54亿元,务工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提供了重要支撑。(记者:*)
编辑:姜蕾
审核:李彦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