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道)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年秦献公时羌人南迁至蜀后,随季节、逐水草、逐年向南迁移形成最初的通道,后经历代王朝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这条我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
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为“灵关道”,起于成都,经邛崃、芦山、荥经、汉源、泸沽、西昌、盐源,渡过金沙江后,入云南大姚到大理,合“五尺道”后汇入“博南道”。
灵关道在现汉源县境内起自清溪镇,经九襄、富林、晒经至河南乡清溪峡止,过境余公里。其中,河南乡境内的多处古道遗址至今遗迹尚存,古风犹在。
李子坪至晒经关残存的古道
“大树李子晒经关,白马抬头望河南,八里平夷到大湾,一进深沟五栋桥,平坝窑厂双马槽,尖茶陡坡到海棠……”走在残存的古道上,不由会想起这首把灵关道上沿途驿站、关堡串成的歌谣。
昔日的古道虽然早已荒废,但昔日的故事已被人们永远铭记。
白马堡
出晒经关往南大约5公里,便是白马堡。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是宰骡河流域的一个重要商贸场所,同时也是古时*事关卡,住有兵勇守备(《蜀中广记》:晒经关又十里至白马堡,为宰骡河铁口诸蕃市易处……)。如今的白马堡田畴载绿,草木扶疏,早已没有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的景象,也无关隘兵寨的半点痕迹。站在白马堡,河南站遥遥在望。河南站
现河南乡*府所在地为灵关道古驿站,据史籍记载:唐贞元十一年(年)川西节度使韦皋为为控扼南诏,在青溪峡筑“清溪关”,设总兵领兵驻守,其总兵衙门在河南站。明万历时设河南驿,为官员、信使、商贾、旅客食宿休憩的重要驿站。
曾经的古道民谣:要吃饭,河南站;要喝酒,海棠有;要吃鸡,到正西。反映了当年河南驿站在灵关道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河南站早已旧貌不在,满眼皆是新建的房屋和平整的水泥道路。
只有仅存的这座“万安桥”,默默地见证着河南站的昨天和今天。
五里牌
年5月红一*团参谋长左权、二师*委刘亚楼率一*团侦察连、二师五团三营、三*十一团,从泸沽出发经越西、海棠、清溪峡、河南、晒经,攻占大树堡佯攻富林,掩护主力红*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时在五里牌留下的标语。
冬日夕照下的五里牌景色。
和所有古道驿站、关堡一样,如今八里堡繁华早已不在,只剩下一座廊桥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荣光。
走在廊桥上,想起马致远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曲《天净沙·秋思》唱尽了昔日古道旅人颠沛劳顿的艰辛与悲凉。
古道蜿蜒伸向远方,一路用坎坷的石径和各种小桥串起景色不同但底蕴完全一样的驿站、关堡,就像一阙低徊深沉的五线谱,演绎出苍凉辽远的清歌。
平夷堡
古道曾经有过许多风起云涌的过往和波澜壮阔的故事,但这些过往和故事早已被尘封在岁月的深处,寻常不轻易让人想起。
大湾
大湾明代称古隘堡,是南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现存相对完整的关堡,在古旧的街道上,木板房穿榫斗梁、青瓦连甍接栋,仿佛一眼就能看到灵关道久远的历史。
古道人家古风依旧,形同虚掩的木门证明着这里淳朴的民风。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商旅马帮,长年累月走在在条路上,用脚步连接起一条西南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千百年来,随着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更迭,古道烽火不断,时闭时开。如今,曾经繁忙和风起云涌的古道早已荒废沉寂。但是,看着路上这些光滑的石块和石块上深深的马蹄印,俯仰之间都是无法忘却的故事和传说。
南丝绸之路绵两千多公里,曾经是那么繁荣兴盛,可如今再难寻觅到原路的遗迹。只剩下清溪峡古道(约6公里)相对完好。和整个南丝绸之路相比,残存的这段古道是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现代文明的苍穹下,它又是那么厚重和深远。
一段被岁月幸存的短短古道,承载着的是鲜活的历史,通往的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历程。
清溪峡南峡谷口。
离南峡谷口不远便是甘洛平坝,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至此,古道一路向南,经海棠、越巂城(越西)、登相营(喜德)、邛都(西昌)、会无(会理),过金沙江到青蛉(大姚)抵达叶榆(大理),汇合五尺道后向西经“博南道”进入缅甸、印度,通往东南亚、西亚、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