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
点击下方地名,进入自已的家乡
金碧镇石羊镇六苴镇龙街镇新街镇赵家店镇桂花镇昙华乡三岔河镇湾碧乡铁锁乡三台乡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永大高速公路施工不停步项目建设忙忙碌绑扎钢筋的工人、来回穿梭的工程车辆……近日,记者在永大高速公路土建八分部的钢筋加工站看到,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一派繁忙景象。该加工站负责大姚县赵家店段所有路基和桥梁的钢筋加工,总加工量近吨。为确保施工进度,加之疫情防控的需要,加工站近名工人选择就地过年。目前,该加工站内配备数控钢筋弯曲机、钢筋笼绕筋机、钢筋滚丝机等钢筋加工设备,以每天15吨的产量保证整个工程的钢筋用料。八分部质量检验部部长张建满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我们采取不放假、就地过年、少流动的办法,积极完成工程所需的钢筋备料,满足年后施工需求。”为让大家在工地上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项目部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提早安排春节期间项目安全建设和不停工计划,组织工人过好春节。除了给每人发放元的补助外,还针对留守员工制订了节日期间免费就餐、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等一系列暖心措施,全力做好就地过年人员的服务保障工作。永大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张永礼说:“我们还制订了一个复工计划,在元宵节以前返岗复工的工人,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抢抓施工进度,确保年度目标的顺利完成。”来自重庆市的工人王义琼告诉记者:“虽然今年过年不能回家,但每天都可以跟父母通过视频聊天,同事们在一起过年也蛮有意思的。”(赵文丽)大姚县“点对点”护送务工人员有序返岗复工
2月19日、20日,来自全县12个乡镇的名外出务工人员搭乘专车,踏上了前往广东、浙江、福建厦门等地的返岗旅程,这已是今年以来大姚县组织的3批次劳务输出。为响应大姚县“在外的要稳在当地、返回的要全力帮扶、春节后要尽早输出”的要求,充分把握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的*金节点,紧紧抓住春节后输出的*金期、关键点,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推进“劳动力转移百日行动”,分别派出稳就业服务小分队到全县12个乡镇,迅速摸清全县返乡人员规模、时间,并对他们的返岗需求进行摸排登记,“一对一”做好上门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工作,动员农民工节后及早返工、尽快上岗。随着春节后各地企业的陆续复工复产,为保障广大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就业需求,大姚县积极用好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劳务工作站作用,主动加强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对接联系,稳妥收集储备用工岗位1.5万个,精准掌握企业岗位需求、工资待遇、复工复产时间等细节,加大*策兑现、宣传引导、服务保障力度。加强与交通运输部门的对接,提前做好返岗护送方案,确保农民工安全舒心返岗。今年52岁的赵平,是这次外出务工中的一员,家住金碧镇里长堡村委会白塔屯7组,因为从小有语言障碍,所以十几年前开始就是自己一个人生活。面对笔者的询问,他大大方方的进行交流:“我之前也到过*、内蒙打工安装电压线,因为工作危险所以选择回家,今年通过*府的号召,自己和其他之前去过的人也有所了解,所以今年我也想到外打工,让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好。”这种没有因为自己先天缺陷而放弃生活的精神鼓舞了在场的所有人。上车前,务工人员人手还领到了一份“大礼包”,里面有为他们精心准备的糕点、水、口罩等旅途用品。同时为保障农民工顺利返岗,每辆车除两名驾驶员外,还配备有乡镇工作人员和医护工作者全程陪同,负责行驶过程中的疫情防控和安全服务工作。除中途必要的休息外,将尽量减少人员在车外逗留时间。据悉,目前大姚县已组织3批次人分赴广东、浙江、福建等地返岗复工。(通讯员张远康张惠伦)大姚县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明显近日,大姚县在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中,继年10月9日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后,再次荣获全国“最美县域”称号,彰显了持续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带来的成效。近年来,大姚县委、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中,进一步强化大卫生、大健康意识。认真推动绿色发展,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绿色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力度。把爱国卫生工作与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云南省“美丽县城”等各种创建活动及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两手抓、两促进和双赢的目标,使大姚城乡呈现出了“干净、宜居、特色”的景象,广泛受到了各地来宾和客商的称赞。县委、县*府按照云南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州委“”战略,以及县委“”发展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扣“生态自然美、人文特色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治清明美、生活幸福美”的六美愿景目标,围绕“区域中心城、核桃产业城、民族文化城、生态宜居城”的发展定位,构建“山、水、湖、塔、坊”等多要素景观,初步形成“两廊三带三塔四湖五山”的县城特色构架。聚焦“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从“共建干净家园,营造宜居环境,打造特色风貌”三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秀美蜻蛉、大美大姚”特色名片,努力把大姚建设成为云南“最美县城”和全国“最美县域”之一。加大投入力度,多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府投资、人居环境提升投入、绿色产业发展投入等形式,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60亿元。由于大姚县全方位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加大了投入,使全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其中,全县城镇化率达37.22%;县城区道路面积达.97万平方米;公共供水普及率97.43%;污水处理率92.03%。各类公园绿地总面积68.1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34.35%。经过不懈努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县城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先进平安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最美县域”。(通讯员杜中语)大姚县涧水塘村小魔芋“唱”大戏
前往大姚县金碧镇涧水塘村的路上,放眼望去,各种树木覆盖整个山头,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这里适宜发展种植业。近年来,村民们种植的花椒、核桃、板栗、山药、魔芋等逐渐形成规模,尤其种植魔芋更让大伙尝到了甜头。由于种包谷产量低,收入不好,李家小组的李顺言第一个开始尝试种植魔芋,从最开始的0.5亩发展到现在的10多亩。“去年商品魔芋卖了8吨多,收入5万元左右,现在还有3吨魔芋种,能卖6万元左右。10亩魔芋,产值将近在12万元左右。”已成为种植大户的李顺言笑着说。如今,魔芋成为涧水塘村继花椒种植后的第二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好帮手”。魔芋能套种在果树地里,比较好打理,一个一代魔芋种种下长大后能生出很多一代魔芋种。自年起,涧水塘村开始推广魔芋种植,从最开始的17户种植户到年的73户,产量达到了80多吨,平均每吨能卖1.2万元到1.5万元,总收入达万元左右。在雾露箐小组的普会银家田间,正在热火朝天地挖着魔芋种。“自从去年开始大力发展魔芋种植后,我就买了一代、二代魔芋种来种,去年10月份就已经卖完了,收入也比较可观。现在马上快入春了,魔芋种会发芽,所以今天请人来帮我挖魔芋种。”普会银边挖边说。一个个小魔芋变身群众致富的“香饽饽”,产业强农富民、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涧水塘村持续上演。(张惠伦张正江)▍信息来源:大姚网综合云南楚雄网、云南网等整理
在右下角点“在看”扩散给更多人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