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慧敏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中表现形式最为隆重的节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举行火把节大致分为*府主导、*府引导与村民主导、旅游企业主导三种不同形式。总体来看,火把节文化传承与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境。彝族火把节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既要推动传承方式上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又要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的整体性保护,还要以“*府引导、民间主导、商家学者参与”的方式,平衡各方需求,推动民间火把节观念及习俗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节日文化;文化传承;对策研究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感情的功能,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及其所呈现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的统称,表现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特定主体为内容,定期举办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各种节日庆典和文化活动[1]。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现状如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民间传承的困境何在?如何应对?为此,笔者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火把节民间传承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火把节传承现状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西部八个地(市)州通往昆明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以及南亚大通道的必经之路,辖楚雄、禄丰、武定、元谋、永仁、牟定、姚安、大姚、南华、双柏十县(市),全州总人口余万,其中彝族人口65.3万,占总人口的25.6%。楚雄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治、经济、文化中心,总人口49万,其中彝族人口9.4万,占总人口的19.2%。楚雄境内彝族共有俚颇、纳苏、罗罗颇等13个支系,以金沙江南岸山区为主要聚居区,其次分布在楚雄州各县(市)的山区,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2]。
火把节是彝族的年节,作为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传统中节日表现形式最为隆重的节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的火把节大致分为以楚雄市鹿城镇为中心区域由*府主导、以各乡镇为中心区域由*府引导村民主导、以各旅游景点为中心区域由旅游公司开发的旅游项目为主导三种不同形式的火把节。
1.*府主导。火把节是楚雄彝族的岁时性节日,因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楚雄火把节民俗活动内容丰富、灿烂多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楚雄彝族聚居地区的火把节普遍得以完整地传承,保留和沿袭着传统的民俗活动,群众参与面较广,现在过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二十六日,历时三天,以*府安排的各项活动为主要内容。
年5月25日,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确定火把节为楚雄彝族自治州法定节日的议案。从年开始,州、市*府每年都将欢庆火把节的活动固定在楚雄鹿城举办,年4月15日,火把节作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法定节日正式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自此,楚雄彝族最富有民族特色、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就以*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时间。其主办者是官方,属于官办火把节,参与者是广大民众。主要形式有赛歌会、赛乐会、赛舞会、赛装、赛美等,还举办民俗体育比赛,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文化科技展览等活动。
年4月,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彝族文化研究所,成为研究并抢救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建立起完整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和影像资料档案库。年3月,楚雄州成立彝剧团。各县市相继成立传承彝族文化艺术的民族艺术团。年2月,楚雄州在首府鹿城建立“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成为集中展示并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年,中共楚雄市委第十九次常委会议决定,将原市文工团更名为市民族歌舞团,成为以整理、传承、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专业文艺团体。年,经楚雄市委、市人民*府批准,成立楚雄市彝族习俗传习所,在楚雄市紫溪镇板凳小学和大过口乡、武定县白路乡、禄丰县高峰乡和广通镇、双柏县法裱镇李芳村、大姚县赵家店、元谋县凉山乡等8个彝族聚居区建立了火把节传习所,专门负责挖掘、梳理民族民间文化以及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工作。集中展示火把节文化,并依托传习所开展火把节传承人及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举办火把节传统节日,展示展演民间习俗等活动。年,楚雄市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每年财*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议案,在楚雄州文化馆及全州十县市文化馆分别建立火把节展示中心,集中展出火把节文字、图片及实物资料,充分展示了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形式,并编辑出版《火把节民俗》读本,出版《火舞彝山》DVD专题片,出版《火舞彝山》大型画册,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年和年彝族火把节两次被国家文化部推荐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学校教育方面,楚雄州成立民族师范、民族中专、民族中学,各县(市)均在民族聚居地区开办寄宿制民族小学,实行彝、汉双语教学。楚雄市文体局在彝族聚居地区新村镇中学、大过口彝族乡中心小学、紫溪山民族小学、红墙村完小分别建立民族艺术传承、民族体育训练基地。
但就整个楚雄州来说,彝汉杂居地区的火把节因群众参与面逐步减小,节日习俗随之逐渐淡化,特别是居住城市及郊区的彝族群众传统的节日习俗观念日趋淡忘,大部分仍以*府主导的火把节活动为主。
2.*府引导、村民主导。高峰乡地处楚雄州禄丰县西北部,距县城五十九公里,距州府九十公里,距省府一百六十公里。全乡共八个村委会,七十五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人,辖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注]。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白四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83.4%,汉族占14.5%,苗族占2%,白族占0.1%,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5%,是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3]。
世居民族以彝族为主,分布在全乡各村,其他民族散居其中。境内以使用彝语为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操彝语东部方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男女老少均用彝语进行交流,境内其他民族也多数可用彝语进行交流。同时有自己的文字,但目前仅为少数人掌握和使用。
高峰彝族火把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会走路的小孩就能参加一些简单的祭祀活动,男孩子十岁左右就能作为乐队、旗队、大刀队等组织成员参加火祭祀活动。队伍中的骨干则由主持各种祭祀活动的毕摩、祭师以及制作民族乐器、大刀、面具的匠人、表演大刀舞的民间艺人等组成,他们平时都分布在各个村寨中。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为海联大花箐村的普顺发(男,彝族,现年81岁),他不仅熟知彝族文化,掌握彝文,还会制作大刀、面具和塑土主神像,主持彝族火祭祀活动,同时也是掌握大刀舞套路最多的民间艺人,曾多次参加省、州组织的民族民间艺人表演活动,年5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大刀舞)艺人。
由于参加火把节的骨干人员六月二十四日要参加州里的文艺调演活动,大部分都不在家。因此,高峰乡现在过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历时三天,主要活动内容仍然是传统火把节祭祀活动。
高峰彝族大刀舞队于年10月参加了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活动,高峰彝族左脚舞队于年5月代表楚雄州参加昆明世博会开园仪式迎宾演出,还多次参加了楚雄州庆、楚雄火把节、禄丰恐龙文化节等重大民族节日的文艺演出活动。年首次由高峰乡人民*府组织、民间承办的彝族火把节举办后,每年的火把节期间都有3-5万国内外游客到高峰乡来参与节日活动。年日本皇室的祭师曾到高峰考察高峰彝族火祭祀活动和彝族向天坟,之后日本文化界、学术界曾多次参加高峰彝族火祭祀,开展寻根访祖活动,进行学术研讨。年,云南艺术学院与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员到高峰了解彝族文化,并向民间艺人学习了彝族大刀舞。
与大刀舞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