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解读ldquo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
TUhjnbcbe - 2020/12/24 16:16:00
白癜风治疗世家传承人         http://pf.39.net/bdfyy/tslf/170706/5522591.html
悠久的姚安历史、蕴育了深厚的优秀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的祖先创造并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众多文人墨客与其饱满的才情,写就了灿若星辰的神彩华章。姚安自古以来就是凝聚人气的地方,有过辉煌的发展史,在姚安光禄古镇的宣传词上有这么一句话“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高度概括了姚安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姚安境内就有古人类在繁衍生息,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作为姚州城最重要的光禄古镇就像云南千年变迁的刻录机,它记载了南诏和大理国的兴衰,留下了诸葛亮的足迹,建光禄中学时,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矛,附近还出土了铜鼓、编钟,可见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姚州的先民就已经在蜻蛉河畔耕耘,而且筑有守御的城堡。假如有机会到姚安来,不论旅游、投资,甚至只是路过,一定要到姚安县来看看,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云南历史的一个小秘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姚安就与中原地区有了*治及*事往来,追溯姚安历史,楚国农民领袖庄蹻步行千里率领一支数千人的起义*进入滇池地区,以兵威定其地,又使部将周小卜收滇西诸部落,战殁于姚,后人立祠祀之,这是姚安历史上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页。据《甘志注》记载:州城北有小卜将*墓。小卜者,庄蹻将也,战殁于姚。楚庄蹻将战死于姚,蒙人立祠于墓以祀之。因姚安处于滇池与洱海之间,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小卜西征洱海地区,必先征服今天的姚安,正是因为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小卜*葬姚安。据此,庄蹻是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重要历史人物。同时,这支农民起义*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滇池地区,带到了姚安影响至光禄,用热血和生命为姚安历史画卷写上了最早的一笔,也使姚安成为“小卜将*略定地”而载入史册。公元前年(西汉元封二年),始置弄栋县,为益州郡所辖二十四县之一,县城及*治中心设于今姚安县城北的光禄旧城村,甘雨《姚州志》载:“州北十余里有旧村,父老相传,古人曾筑城于此”,即今光禄旧城。姚安是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原进入滇池和洱海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历代王朝莫不依重,在此设立路、府、州、县,并选派名流之士镇守其邦。这里的弄栋,以府以节度的形式出现,节度使、都督都是*事首长,机构是*事机构而非*权机构,辖区是*区而非*区,完全有别于隋以前县治形式的“弄栋”。蜀汉元年(年),诸葛亮亲率大*“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征战南中,诸葛亮与高定为称霸一方的“夷帅”交战,高定兵败被杀,演出了“七擒孟获”的历史佳话,自这次战斗以后,堪为土酋之杰的高定部族一蹶不振,从此默默无闻。诸葛亮与孟获征战在今栋川,因此在姚安出现了“诸葛垒”、“孟获寨”这些历史遗迹。南征之战,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绩。在这次征战中,诸葛亮把*事行动与*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的*策,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唐武德四年(公元年),设姚州,以此地人多姓姚置姚州,治今云南省姚安县西北旧城。姚州都督府治此,为唐和西南各族往来要站。公元年后地入南诏,废州置,贞元中改置弄栋城(今姚安县东),为弄栋节度驻地。大理国时改弄栋府,又名统矢府、姚府。元宪宗七年(年)改为统矢千户所。元至元十二年(年)改统矢千户所复置姚州,治今姚安县。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姚安、大姚、永仁等县地。天历元年(年)置姚安路,并为路治,明为姚安府治,清属楚雄府,年废州改姚安县;唐天宝年间(-),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颇害怕,企图对之加以控制。及皮逻阁死后,双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於导致了南诏叛唐。双方反目以后,唐王朝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唐天宝九年(公元年),南诏王阁罗凤率妻女赴成都会议,途经唐设在滇西的姚州都督府(今姚安县),姚州都督张虔陀侮辱阁罗凤的妻女,又向朝廷诬告阁罗凤谋反。引起阁罗凤极大愤慨遂举兵攻陷姚州。这就是唐朝与南诏之间的“天宝战争”的根由。公元年,唐派兵再置姚州,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南诏趁其立足未稳大破姚州,贾灌被擒,唐*三万败溃。天宝十三年(公元年),唐派剑南留后李宓、广府节度何履光,中使萨道悬逊三路大*再征南诏,战于洱海周围,被南诏击败,唐帅李宓沉江,七万唐兵覆没。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天宝战争”暴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权。不久安禄山、史思明等在北方发动了“安史之乱”叛乱,唐朝日益衰落。南诏打败唐朝以后,利用战俘唐*汉人中文化较高的人材,在各方面传播培育南诏土著民族,在文化、医学、*事、种养业和冶炼、*治等方面得以较快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接着便四处用兵,向周边地区掠夺财物,扩张土地,使南诏的疆域东接贵州、广西,北抵大渡河,南至越南、缅甸边界,西部与古代印度为邻,面积达到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强大国家,今天的云南全省都在它的统治之下。高氏家族与姚安渊源总观高氏家族的历史贯穿了姚安的发展历史,高氏其祖先在南诏国、大理国时期就是云南的豪门贵族,大理国后期,姚安从宋绍兴初年(12世纪30年代)从高明清封姚州府演习开始,成为高家世袭领地,高氏一直作为封建领主,管理着这块土地(约为明代时期的姚安、大姚、永仁、盐丰4县之地),至清末姚州改土归流,前后延续了多年,有着十分深厚的*治经济实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光禄自汉元封二年始置弄栋县以来,至今已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自蜀汉时期随诸葛亮南征进入云南的高氏家族,历经54世风雨,其中袭任世职达26世之久。在姚安的发展变迁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据史料记载,高氏始祖高定蜀汉将领,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景冈村,随后镇守南中并渐成大姓豪门。至太安二年(公元年),因夷帅势力强盛,破坏郡县,奴役黎民,社会动荡,迫使高氏家族迁至洱海周围及附近地区,其中也包括姚安地区,开始大量繁衍,正是南诏末期。公元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讨伐杨干贞。时任鄯阐据守高方借乌蛮37部兵马助之,使段思平得国称帝,国号大理。封高氏为岳侯,其领地遍及云南大部地区。公元年(神宗元丰三年),段氏国王传至第12世段廉义时,因另一权臣杨义贞杀第十二世国王段廉义自立王位,称“广安皇帝”,值此大理国危亡之际,高方的后裔高智升,遂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使大理国得以续存,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君,高智升因功封为布燮,其子高升泰为鄯阐侯,又乘势将子孙安置到“八府四郡”为官。公元年,高智升与高升泰逼迫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即位。高升泰被封为清平官(宰相),开始专*。段氏遭此重创,国运势微,历二世不振,举国人心归附高氏,群臣拥高智升之子高升泰为帝,改国号为“大中国”。改朝换代是朝廷的当权者说了算,当时大理各部世族的领主们势力很大,与官府平起平坐。现在高氏称帝独大,打破了部族间的平衡,各家都不买帐,连一向与高氏联盟的“乌蛮”三十七部都拒绝承认大中国*权。高升泰虽挂上了皇帝的虚名,却落得处境孤立,一身骂名,在位仅两年,便郁郁而死。临死,高升泰对儿子高泰明说:“段氏不振,国人推我,我不得已从之。今其子已长,可还其故物,尔后人勿效尤也。”反复叮嘱:“吾死,子孙只许佐国,而不得立君,国归段氏,慎勿背我。”并扶子泰明额曰:“永为段氏良臣,还位正淳,勿违我言。”其子高泰明不敢违抗父命,遂将王位归还段氏段正淳,大中国宣告结束。段氏复兴,始封高氏世为相国,一切*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之为“高国主”,高升泰谥号富有“圣德表正皇帝”。段氏仅拥虚位而已,不时出现避位为僧之举。高氏为相国位显权重,将其子分封于国下各府主*其事并世守其地。高升泰共有五子,长子高泰惠封为鹤庆*民土知府、次子高泰明封世袭姚安土官、三子高泰运封腾冲府演习、四子高泰贤封世袭永昌府土官、五子高泰祥封任大理国宰相。高泰明后又生三子,长子高明顺为相国,次子高明亮封于威楚(今楚雄),封三子高明清为姚安演习,自高明清之后,高氏家族驻守姚安二十余世,历经了无数朝代更迭和杀戮的腥风血雨。公元年,高明清在率部与攻陷昆明的乌蛮37部激战中殉国。公元年,忽必烈灭大理国,相国高泰祥逃回姚安被捉,后押送回大理被斩于五华楼。其后元世祖嘉其忠义,命其子高均锦、高均常世袭姚府同知。公元年,39世高均明入觐朝廷,文宗皇帝嘉其世济忠孝,自远述职,赐衣尚方,赐鞍辔尚乘褚币、彩锻、称是“命升姚州为姚安路,高均明为姚安路*民总管府总管,元授中奉大夫,三郡演习。”这是姚安历史上行*级别最高的时期,直属云南行省,以后其子孙承袭此职。洪武十七年,41世高寿保值大明鼎兴,天兵南下,寿保首先贡献粮储。沐英奏请袭职,授奉*大夫,修*庶尹,姚安*民府世袭同知、加服。高惠七岁丞袭土知州,至洪武年间,大兵攻克云南,奉总兵颖川侯传答符、除授姚州土同知外,接奉钦给日孚九十九号世袭诰命一道,承姚州土同知。42世高贤袭父职土府同知,功绩茂著,封中宪大夫。以腾越等处叛乱愈炽,非前总管府印无以示威信,奉旨给前三路总管府银印,有事则开之,无事则请布*司封锁,世世贮之于家,唯相沿每年近冬发牌一用而已,后因功升掌印知府,晋中宪大夫,修城池、建文庙,又建八十四社学,百事兴举,后故人名宦祠。明末满清入滇,时任南明永历小朝廷之太仆寺正卿的高泰翟带着夫人木氏和儿子高奣映随永历帝朱由榔撤退缅甸,至腾越时清*已平定姚安,清廷授高氏亲属子弟以世职,故追留之,但高泰翟决意忠于明朝,不做清朝的官,遂以印授交子高奣映,自己到鸡足山大觉寺为僧。高奣映顺应朝代变化,献土归城,谨奉朝命、惟新世业,屡建战功,清王朝曾授为参*。此后直至54世高厚德于清雍正七年(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即改土官制为流官制),被劾迁移江南。自此,沿袭了26世,历经余年的高氏世职方告终结。高氏家族在云南、在大理国和在姚安的千年历史风云,实为中国家族发展兴衰史所罕见。以今人之眼光,高氏家族之所以历经千百年沧桑流变不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该家族能顺应历史的发展,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重,善于趋利避害,方得以世代根基稳固,并掌控姚安*局余年。所谓“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就是对高氏家族辉煌历史的精辟总结。历史上曾作为云南*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的姚安,其在全省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及作为“历史文献名邦”的辉煌,大多与高氏家族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追忆大理国与高氏家族的事迹和流源,使我们看到一幅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共同创造祖国历史文化的动人画卷。姚安的高氏府衙历经宋、元、明、清,延续近年,有“四朝古衙”之称,一度成为云南*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在云南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姚安,开启了文化昌明、人文荟萃的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文物古迹,素有“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之美誉。自唐代李善、骆宾王起,至明代李贽、徐霞客、钱谦益、李元阳等,都曾有诗文留姚;姚邑陶珽、陶珙兄弟刻有诗集传世;土司文人高奣映勤奋著述,诗书丰厚;清代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述了其父纪容舒在姚安任知府时的经历。民国赵鹤清、卢汉、由云龙、由人龙均有诗文刊印留世;姚安还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候”的*治文明传奇和“一门出五举,三步两道台”的佳话;姚安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称得上是革命家、*治家、教育家、科学家的英华,以及革命英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他们“各领风骚”,在推进姚安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方面,都发挥了自已的作用。尤其值得人们永志不忘的是许多志士仁人,他们为各族人民的解放和振兴而慷慨就义,从容捐躯,可歌可泣!姚安文化底蕴深厚,长篇史诗《梅葛》被誉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源自于马游彝族村寨,堪称彝族民间文化中的瑰宝,既是解读彝族远古先民文化的百科全书,又是在彝族民间世代口头相传的一部创世史诗,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安花灯、莲花落、坝子腔声情并茂,委婉动听,异彩纷呈,远近闻名,成为境内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文化是民族之根,也是民族之*。认识一个地方,文化是金钥匙,发展一个地方,文化资源是金矿,文化产业是金饭碗。我们将全面梳理和审视姚安丰富的历史文化、府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花灯文化、梅葛文化、歌舞文化等资源,通过挖掘、收集、整理、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等有效手段,全力整合提升其文化附加值,为姚安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姚安县文化姚安研究院:施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ldquo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