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过和他的挚友
明嘉靖二十年(公元)秋天,35岁的富顺才子熊过从京城出发,经天津、上海,过武昌、重庆,历泸州到宜宾,进入云南,历时10个月零12天,行程一万八千余里,于次年的9月中旬,终于辗转来到云南大姚。离开京城时,满城尽带*金甲;到达大姚时,迎接富顺才子的是风霜高洁,桂花飘香。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熊过像今天的我们,是到“彩云之南”来旅游的。他是因为上书言事,被嘉靖皇帝从礼部郎中岗位上贬谪到白盐井的,给的职务是副提举。而在16年前的另一个秋天,与熊过同为“西蜀四大家”的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也来到了云南永昌(今保山)。所不同的是,杨状元是嘉靖皇帝的老师,因为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被学生两次“廷杖”,皮开肉绽之后,“永远充*烟瘴”。这个“永远”跟“终身”是大不一样的,“终身”是到本人死为止;而“永远”则要罚及子孙,本人死后还要由子孙顶替。是可以“恩泽”很多代人的,如果皇帝老儿的子孙也是那么残暴的话。这件事告诉我们教书的人,不要跟你的学生作对,后果很严重。
那么,富顺才子、前大明王朝的礼部郎中熊过又是怎样惹恼了这位嘉靖爷的呢?
这件事仍然与嘉靖的“孝”有关。据传,嘉靖为了老爹能进入太庙,擅改庙号,自私之至,行为让列祖列宗很不爽。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发生了火灾,付之一炬,不少人认为是本该入太庙而没能入的朱棣在天显灵了:“按成庙旧号太宗,先是十七年改称祖,而兴献帝新称宗,其主与成祖同入庙,说者谓文皇帝神灵不豫使然。”嘉靖帝为此事大为恼火,令吏部、礼部等衙门四品以上京官“自陈乞休”。这事本来对熊过的影响不大,他不是四品以上的京官。倒是另一位“嘉靖八才子”李开先因此被异己使用权谋下了岗。但是,随后嘉靖又大兴土木,再修太庙,熊过这位礼部的中层干部就坐不住了。他认为嘉靖随意滥用纳税人的银子,修的却是他们朱家的祖宗祠堂,根本没有起到拉动内需,夯实基础设施的作用。嘉靖皇帝朱厚熜却不这么认为,整个大明江山都是朱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几百万两银子算什么?连你熊过都是我的,远远地去吧,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富顺才子就到了云南。从地理位置上讲,以熊过的故乡川南富顺来说,滇北大姚还是可以接受的地方,毕竟两省边界相连,虽说交通不便,但气候还是宜人的。一个南方才子,放你到关外口外去试试。
刚好,流放到滇西永昌的杨升庵应四川巡抚刘大谟的邀请,回川编纂《四川总志》中的《艺文志》。于是,两位“西蜀四大家”分别多年之后,在蛮夷之地的云南白盐井聚首了。他乡遇故知,本是人生三大快意事之一,可此时的熊过却没有特别的兴奋。杨慎举起酒杯说:兄弟,人生犹如雨打萍,很多时候是由不得自己的,豁达一点,就过去了。人生又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目前你我的情况,不是正好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吗。
这就是杨升庵,这就是近年的明朝中,蜀地出的唯一状元。他超然世外的旷达胸怀,他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强大性格感召力,他学富五车的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榜样,深深地吸引着富顺才子熊过。为他而生存,为他而吃苦,为他而死亡……人生何求?得一知己足矣!
《四川总志》编成之后只有16卷,而《艺文志》则有64卷,只有作为附录,这就是今天研究巴蜀古代文化最重要、最丰富、收录诗文篇的地方文献汇编《全蜀艺文志》。聪明过人、著述颇丰、闻名于世的杨升庵编纂这部64卷的《全蜀艺文志》,只用了28天时间!这比今天常见的大型编纂班子的速度快了不知多少倍。究其原因,就在于杨升庵一家长期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收集整理,家中已有《蜀文献志》的基础;就在于杨升庵的博闻强记,日夜辛劳,故而创造了我国文化史上的这一罕见速度。
在云南白盐井的五年,熊南沙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亦师亦友的知己——杨升庵。
杨升庵从成都回到滇西永昌之后,熊南沙很快到永昌回访了他。杨升庵带着这位忘年交的老乡,游历了大理、腾冲、丽江和中缅边界的古老城镇,结识了李元阳、杨士云、张含、李贽等哥们儿朋友。他们俩为“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而黯然神伤,而更多的时候,他们和七八个好友围坐在滇池湖畔的月色里,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他们谈论远在万里之外的嘉靖皇帝,喟叹云南黎明百姓困苦不堪的生计……
嘉靖25年(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新都状元从昨天中午的酣醉中醒来,身边这位至交老乡没了踪影,怅然若失,提笔写就一首《春夕闻雨起坐至晓寄熊南沙》:
半夜风声似水声,五更春雨遍春城。
被提芳草茸茸暗,镜睹夭花灼灼明。
墙过村醪仍冻蚁,窗临海树已喧莺。
天涯节物催华发,同是怀乡去国情。
就在这之后的第二年,41岁的熊过因为做事认真,遭奸人陷害,又降为吴兴判官。期间,因为性格刚直不圆,再遭诬陷,削职为民,回到川南富顺老家。也就是说,富顺才子熊过,帮了大明王朝近二十年后,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养老保险,连一分钱退养费都没有,就直接被嘉靖皇帝开销了。这有点像今天因为贪腐或其他原因触犯条律,没有判正刑被双开的官员,后半生的生计还得靠自己挣。好在熊家祖业深厚,加上“嘉靖八才子”的自身实力,熊南沙并没有去排队登记要求再就业,而是隐居骊泽山,闭门读书,专心著述,丝毫不愁生计。这点又告诉我们,你在职场可以向老板说不,但要有足够殷实的家底和自身实力,外加一批好哥们儿。
嘉靖32年(),66岁的杨升庵在多年的坚持下,在云南巡抚鲍象贤的努力下,“借奉戍役之名”,让他以出差执行公务的名义回四川,默许他久居泸州江阳。可以想象,结束颠沛流离一生的杨慎该是多么快意啊!而好友熊过又是怎样的为他祝贺啊。
当年夏天,杨慎来富顺,熊过带着九岁的小儿子敦朴陪他泛舟西湖。船上,除了装满久别相逢的朋友真情外,当然少不了美酒和干果若干。杨慎提出两人各说出本姓中的古今名人,作为“酒令”。结果,熊过举出了姓熊的不到一百个名人,杨慎竟然举出了多两倍的杨姓名人,熊过只好受罚饮酒。杨慎望着美丽的湖风山色,看着眼前虎头虎脑、机灵可爱的熊敦朴,雅兴再增,说,你娃敢不敢“对对子”?小敦朴说,对就对。杨慎出的上联是:“落日呈萍实”。小敦朴当即对道:“荷风动藕船”。杨慎高兴地夸赞道:“此子翰苑才也”。后来熊敦朴真的考中进士,成了名人。
第二年冬天,杨慎再到富顺访熊过。熊过和另一位富顺人徐鲁峰陪同他浏览干佛岩、资国寺,在罗浮洞中饮酒。杨慎当场填了一首《浪淘沙》词:
良会阻天涯,水渺云赊,归途喜见腊梅花。又醉当时罗汉洞,一曲琵琶。浮客似浮槎,到处为家,鲁峰高兴更南沙。有约肯来无宿诺。细酌流霞。
因为彼此的依恋,熊过一段时间里干脆移居泸州小市,与升庵往返。升庵《留熊南沙》中写到:“君来自釜江,我日渡江口”。就是说,南沙从釜溪河畔的原籍富顺县来,升庵每天渡过沱江江口,去小市看他。
嘉靖35年()年一个秋天的傍晚,杨慎、熊过、曾屿、张佳胤、翁士章、韩适甫兄弟等一批朋友又相聚五峰山麓梦仙亭。酒过三巡,杨状元目睹远方撼人心魄的大河落日,回望自己68年的颠沛人生,再看看眼前的至交好友,脱口颂出千古绝唱《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时,熊过等早已泪流满面,连呼:好词!好词!
回到富顺后,熊过抓紧为杨慎校订《五言律祖序》,就在快完成此项工作的嘉靖37年(),熊过惊闻七十高龄的杨慎竟再遭劫难,被压解回云南。从此,熊过专心著述,撰成《周易象旨决录》、《春秋明志录》,汇为《南沙文集》八卷,收入著名的《四库全书总目》。
熊过亦闲暇修书重返云南的杨升庵,聊诉别情。他心里清楚:热爱云南又被云南各族人民奉若神明的杨慎,在云南肯定会受到最高礼遇的。只是晚年客居他乡难解乡愁、相思,还可能客死他乡。
公元年春天,应泸州市江阳区作协邀请,我们富顺作协一行三人到泸州参加一个活动。会后,一干朋友来到当年杨慎、熊过做《临江仙》处。
我们站在高处,极目回望那远去的时空。
整整年过去了,当年庙堂之人,苟且之辈,锦衣玉食,今安在乎?而杨慎、熊过的大名却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他们的友谊正如那滚滚东逝的长江水,绵绵不绝,永无断期……
欢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