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自然的阻隔:
清代金沙江中下游津渡与川滇交通
姜建国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地形为高山与大川相间分布,其间交通不但要翻山越岭,还要渡江过河。重要的津渡往往也是交通要隘,战略要地。金沙江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河流之一,川滇间交往必然要跨越其阻隔。清代金沙江两岸的交通要依靠之上的津渡。本文将对清代金沙江上津渡的地理位置,管理方式,以及渡江使用的交通工具试做考释,并在此基础之上探析清代金沙江津渡设置的地理特点,历史进程,以及推动其增置的原因。
原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4辑。此次为最新修改版。感谢作者授权。
作者:姜建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交通地理,西南历史地理。
金沙江中下游上起云南德庆县奔子栏镇,下至四川宜宾市,全长.9km,流经川滇交界区。此段金沙江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地势自西向东递减。奔子栏镇至石鼓镇段全长km,天然落差m。在石鼓镇金沙江流向由南转东,石鼓至宜宾段全长.9km,天然落差.2km,其中石鼓镇至雅砻江口全长.5km,天然落差.9m,雅砻江口至宜宾全长.4km,天然落差.3m。金沙江中下游河流落差大,基本不具备通航条件。面对险要的地形与湍急的河流,古代两岸民众如何跨越其阻隔进行交流,并最终实现川滇间区域互动与融合,是这一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就笔者目前所见,学术界对于西南地区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