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千里彝山换新颜
TUhjnbcbe - 2020/11/25 13:43:00
看山愁、看水愁,谈发展、皱眉头——是楚雄州农村群众长期以来的真实生活写照。受山高、坡陡、箐深、缺水、缺地的山形地貌和发展条件制约,我州大部分地区水、电、路、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不仅成为制约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村村通上水泥路、户户喝上自来水、家家住上了安全房——是如今千里彝山的生产生活面貌。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5年来全州上下始终着眼可持续发展,坚持补齐短板、固牢底板,集中力量抓好片区扶贫基础设施攻坚行动,全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生动实践。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年以来,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5亿元,坚定不移拔穷根。今年底10县市将全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个乡镇通等级以上公路,个村(社区)实现%通硬化路、%通动力电、%实现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全面解决。通过5年的苦战硬战实战,千里彝山换新颜。农民群众有了奔头、日子越过越有甜头、小康生活有了盼头……一幅幅小康生活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筑路

打通发展命脉

在烤烟成熟的季节,南华县一街乡一街河流域两岸群众正往返于跨河大桥交售烤烟。随着6座跨河大桥的修建,祖祖辈辈蹚水过河的经历已成为历史;“从前过江只能靠轮渡,现在有了大桥之后,开车不到5分钟,真是太方便了!”今年5月元谋县金沙江龙街大桥建成通车后,江对岸1.3万姜驿群众的交通出行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真正打通了元谋县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以前我们是背着粑粑去赶街,去镇上13公里的羊肠小道要走5个小时,现在开车只要40多分钟就能到镇上,很多年轻人也回来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发展的最大难题,通过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困扰群众的行路难终于破解……放眼全州,这样的改变比比皆是。我州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看得见,走得病”“望到屋,走到哭”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俗语,是多年来全州广大山区群众交通出行的常态。“要致富,先修路”。我州聚焦“四好农村路”建设,做到“四个精准”,不断提升农村综合交通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坚决打赢打好交通脱贫攻坚战。全州交通运输系统按照《“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提出的“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外联内通、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目标,在确保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危险路段有防护措施的基本要求上,结合楚雄实际提出了“县县通高速,乡乡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逐步实现村组通达”的交通精准扶贫目标,编制了《楚雄州公路精准扶贫规划》,同时建立相应的交通扶贫项目库。“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以建制村通畅工程为重点的交通扶贫工程,共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公里,累计争取补助资金42.05亿元。其中,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公里、县乡道旅游资源路改造公里、“直过民族”通畅工程公里、窄路基路面改造公里、库外通村公路公里、深度贫困县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公路2公里,林区公路55公里,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公里,危桥改造70座。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危险路段有安全防护措施的目标,贫困地区交通状况大为改善。目前,全州%建制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率%;建制村通邮率%。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AAA级,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基本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城乡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农村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生活消费品运输条件明显改善。随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改变了村民出行条件,更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依托便捷的农村公路和客货运输,给闭塞的乡村带来无限商机,拉近了贫困山区与外界的距离,更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四好农村路”成为助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交通保障。

架水

引来幸福源泉

“过去我们吃水都要靠骡子去勐果河谷里驮,现在自来水水塔装到院子里,人和牲畜都能喝上清洁的自来水了。”武定县田心乡鲁自节村是个传统的傈僳族聚居村落,多年来,村民的吃水靠村里每天投入40多名劳动力赶着骡子到距离村子约6公里的勐果河谷底驮回。为解决困扰该村群众“吃水难”问题,县、乡筹措资金21万元为全村42户农户安装了84个5立方米的水塔和自来水供水管道,结束了该村历代人背马驮的喝水历史。地处滇中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元谋县,为打破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这一长期制约群众增收脱贫瓶颈,通过*府、企业、群众三方共建共管共赢模式,筹资.52万元建设元谋大型灌区丙间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群众除了用水方便外,还可以获得直接的利润分红,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通过项目实施,解决了全县四分之一的土地缺灌问题,项目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亩均用水成本由原来的元降至元,亩均增收达元以上。我州的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居住分散,水源条件差,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一直是全州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州各级*委、*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年以来,州*府连续4年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列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聚焦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精确识别贫困对象饮水保障情况,因村因户精准制定饮水保障解决方案,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农村饮水保障工作。水务等职能部门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采取新建、配套、改造、升级、联网等措施,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截至年底,全州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件、分散式供水工程处,受益农村人口万余人。年至年间,累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处(件),累计完成投资6.63亿元,巩固提升农村人口.72万人,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至年底,全州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7.17%,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86%,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水质合格率大幅提升,全州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部达标。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哗哗喷涌而出,喝着安全纯净的自来水,乡亲们脸上乐开了花。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将洁净的自来水引到千家万户,将甘甜送到了广大群众的心坎上。

通电

迎来光明生活

年1月25日,对于距离县城多公里的大姚县湾碧乡松坪子、小厂两个彝族村的49户人家名村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村民们终于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迎来“光明”。这两个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的彝族村寨曾在8年建成了光伏用电设施,但由于光伏容量小且年久失修,连村里的照明用电都无法满足。当地*委、*府和供电部门投资93万元对两个村小组实施农网改造,让两个村的村民全部用上了动力电。同年10月8日,湾碧乡巴拉村委会直过民族村乜波罗一二三组农网改造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大姚县贫困村组农业生产动力电全覆盖。我州着力开展自然村(贫困村)通动力电工作,电力部门组织对全州10县市个乡镇1个村(社区)进行逐一梳理排查,对照贫困村逐年退出计划,制定了农村通动力电工程实施方案,安排投资计划及开展项目建设。年至年,电力行业累计投入4.33亿元,开展电力扶贫项目项,重点提升农村地区电网网架和装备水平,实现自然村%通动力电、易地搬迁“房成电通”、光伏扶贫项目无障碍接入。年底,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99.5%、乡村户均配电变压器容量达到2.85千伏安,实现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目标。在“用得上电”的基础上,电力部门还着眼让贫困群众“用得起电”,认真贯彻落实免费电*策,为“低保户”“特困户”办理电费减免,年至年间共办理减免“低保户”和“特困户”电费.36万元。在电力等部门多方努力下,目前,我州贫困山区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智能化服务水平等都有了明显提升,贫困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正在一步步改善,支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电力保障能力变得更加坚实有力。光伏扶贫是我州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有“阳光城”之称的永仁县,把光热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民生优势、发展优势。自年率先在全省利用乡村两级公房屋顶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试点成功后,4年来投资万元在50个贫困行*村建设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98座,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稳定支撑了每个贫困村每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目标。目前我州光伏扶贫电站数量、规模占比全省第一,通过着力构建“*府主导、*企联动、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电网建设模式,已实现接网工程与光伏扶贫电站同步建成投产。截至年底,7个县座光伏扶贫电站按期实现并网发电目标。今年1至3月,光伏扶贫电站累计上网电量.78万千瓦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3万元。在水、电、路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我州还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年底全州所有行*村%实现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广大山区群众享受到了便捷的现代生活,在家中用手机就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的村民率先搭上“电商快车”为农特产品打开了销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沿着全州各地的通村道路前行,一路上看到的是一幅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美景图,水网、电网、交通网、互联网宛如玉带通村入户,凝聚起城乡群众同步奔小康的梦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均得到保障,全州.5万各族群众迈步幸福新生活。(记者武爱萍通讯员金鑫)

编辑丨王倩宇

审核丨李彦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千里彝山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