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回忆三塔及其重建上年第
TUhjnbcbe - 2020/10/31 21:55:00

回忆三塔及其重建(上)

*国华/文

(上)回忆三塔

西丽桥到三塔以远至大姚坟,旧称“三塔塘”,长约五里许。

记得当年去三塔,一过西丽桥即感到视野空旷,毫无城市气息了。运河南岸完全是田野,北岸由于三塔的存在,还有许多墓冢、庙宇、牌坊、古树。这些都是千余年来一点点积累下来的,绵延数里,便形成一种人为的自然。

塘路没有现在这样平坦,高低错落,随势起伏,这里绝无车马嚣扰。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凡要去三塔观光,只能在塘路上步行。好在移步换景,运河中船帆来去,偶有拉纤者擦肩而过,因此数里步行也不会感到枯燥。

我从小到大,每年总要到三塔塘上去祭祀祖坟,所见历经千百年胜迹的最后十几年。现就我记忆所及,把这些胜迹变迁记录于下:

三塔塘路内侧的田畈大多荒芜,成了不少沼泽地。看得出,一些沼泽曾经是运河的一部分,为筑直塘路而与河面隔离的;内侧有不少挖泥筑塘路而形成留下的池潭。泽中芦苇、茭白,野草丛生;远处便是稻田、桑树、竹园、掩映着农舍,无尽的田园风光。

西丽桥在解放前夕,国民*撤退时被炸,后近二十年时间须乘渡船。据现年95岁的家父回忆,大约在20年代,西丽桥东堍还有两只大石狮,雕琢精美,栩栩如生,约一人半高。嘉兴曾有句俚语:“西丽桥头四只狮子,跌啦河里,死啦水里”,说的就是这几只石狮子,是否另有二只真的跌啦河里,不得而知。西丽桥为单孔拱形石桥,桥宽约四米余,每级皆整条长石。

嘉兴桥多,但此种蹲地大石狮唯西丽桥独有,建筑规格之高,乃三塔塘是通杭州官道必经之处。据记载,西丽桥头的嘉禾驿——西水驿,约建于宋代,元代重建,为古代水陆交通枢纽,至清末时,仍有嘉兴官府日常在该地值班,迎送官员。

过西丽桥不远便是福安第一公墓,除沼泽地外,地墩均是义冢地。解放初期,不少义冢地曾一度被辟为学校农场。这次我陪一位年毕业于省立嘉兴中学高中部的退休教师去新建三塔看看,路上提及农场事说:“当年遇到第一次过劳动节,大家都不懂,顾名思义,劳动节总应该去劳动,于是就到三塔去垦荒。每个班级一个篷帐,吃住在帐内,晚上回来,一个星期。义冢地上刨下去,都是死人骨头,后来种了马铃薯,马铃薯个个硕大无比,大家都不敢吃,全都烂掉了。”

解放后,公墓去掉“福安”二字,称为嘉兴第一公墓,把这些农场辟为第二公墓、第三公墓。正在三塔西边准备辟为第四公墓时,“文革"开始,把三塔塘上的坟茔、庙宇、牌坊,不论有无价值,革个精光。后来把第三公墓地重新平整,规划为革命烈土陵园(后为三塔花圃)。

过第一公墓到血印寺(现吉运桥到越秀桥之间)牌坊林立,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约有十几座,通体花岗石。牌坊雕琢粗犷、庄重,顶端有二座或三座石楼,其上雕饰云纹、蟠龙等图案,大多石匾有正反题额。

有几座高大的节孝坊上刻着"皇亲国戚”、“奉旨敕建”等字样。三塔牌坊均为功德坊。记忆中有“状元及第坊”、“兄弟名臣坊”、“两朝元辅坊”、“烈女坊”、“节孝慈惠坊”、“贞节流芳坊”等。这些牌坊,高低、大小不一,皆多坐北面河而建。

三塔塘上的牌坊,相传大多从城内搬迁而来,像“司宪牌坊”原在城内碧漪坊,为明正德十六年()进士张徽所立,至万历年间岳元声任南京兵部左侍郎时,移建于今血印寺址。可见历代对凡有价值的建筑给予保留搬迁的做法自古有之。

过去若从城里去三塔,大多从祥符寺(现址嘉兴宾馆)走西门直街,这段路称“天官牌楼”。有许多跨街牌坊,东西向建,但大多为无名坊。据记载,这些牌坊均建于明清时代。三塔塘上牌坊,数量之多,为今日安徽歙县牌坊群所莫及,也是京杭古运河沿岸所仅有的绵延里许的石牌坊群,惜在年春被“连根拔掉”。塘路上的血印柱和血印禅院,以及血印和尚救妇女,被倭寇烧死的故事流传甚广。血印柱(即司宪牌坊)原先比今日高,人在石坊下根本摸不到血印(后因路基加高近一米多)。我所见到的血印寺已是一座荒庙了,并无僧侣与神像,也无人看管,但房舍并无破坏,只是陈旧,游人、牧童可自由出人。血印寺到三塔之间有岳王祠,祠墙上书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进祠门有一小石桥,流水环绕祠院,祠旁古柏耸立,环境幽静,气氛肃穆。祠内供有红底鎏金岳氏祖宗神位,牌位约有一米多高,有供桌。这也是一座荒祠,似乎无人看管。听说解放后郭沫若曾来游过,说这里的神位比杭州岳庙的高。此后这个祠虽无人看管,但*府简易修理过一次,围墙用*粉重新饰过一遍,字也润浓,门窗也用漆涂过,但并未装修,仍无人看管。这个岳王祠有别于杭州和河南汤阴的岳庙,系岳飞家祠。它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年),由岳飞之孙岳珂(时任知嘉兴*府兼管内劝农使)置于其金陀坊(今杨柳湾路一带)住宅内,规模较小。

岳珂手制亲书“精忠报国”四字的铜爵一尊,供奉岳飞父母、岳飞夫妇及岳霖夫妇的神主。至明万历年间,岳氏三兄弟(元声、和声、骏声)相继高中进士担任高官时,才移于三塔塘上改建为规模宏大的岳氏宗祠。祠内除供奉岳飞以下子孙的神主外,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岳珂手制铜爵即在其中。此后该祠屡毁屡建,但其规模已不及从前了。岳王祠被拆毁于“文革”期间。

出岳王祠约百米,经过两根石柱,便到了三塔,塔后便是茶禅寺。茶禅寺建成稍晚于三塔,唐代名“龙渊寺”,五代吴越时称“保安禅院”,宋代改“景德寺”,又名“三塔寺”。清乾隆帝巡游江南时题匾赐额“茶禅寺”。后来便有“茶禅夕照”之景,作为嘉禾八景之一。

“茶禅”一词源于佛语“茶禅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在饮茶过程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从宋苏就到清乾隆,不乏文人墨客在茶禅寺汲水取薪,煮水沏茶。

茶禅寺属禅宗寺院。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历来以茶文化弘扬于世。这种独特的“茶文化”自南宋荣西和尚传入日本后,在日本逐渐形成有详细仪规的“茶道”。同时禅宗文化崇尚自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河光塔影,碧水蓝天,都是禅的意境之体现。所谓“青青翠竹都是法身,郁郁*花无非般若”,这种文化千余年来在过去三塔与茶禅寺始终延续着。

平时来游三塔的人,茶禅寺是必去的。殿宇不大,很少有人来此品茶,主要是来歇脚坐坐,不要钱。

记得年以前,在嘉兴千年名刹中,茶禅寺保留得最为完整,寺院格局虽小,也很陈旧,但古风犹存。山门、天井、大殿、东西寮房均有,头山门也有“四大金刚”,天井中有一大焚香鼎,上刻有“茶禅寺”三字。

大殿中心有佛台,上置一朱漆玻璃佛龛,高约一米,供奉木制观世音雕像。殿内磬子、木鱼,一如其它寺院。大殿内西侧供放着一条白坯木船,约二米余长,雕刻甚细,仿本地农船模样,据说是供观世音菩萨早晚外出巡道之用。殿内两侧无佛像,西边墙上挂有长幅签条,可见这寺院历来是有人看管的,平时也有人来拜佛求签。大殿走廊东西封墙上嵌砌两块石碑,一块是唐?吴道子的铁线白描观世音像,一块是金刚经石刻(后移放在揽秀园内)。

农历三月十六日是蚕花娘娘生日,这一天,上百条附近农船来此,曰“踏白”船赛。赛前,祭祀的农民均是用盘托一大块肉,有生、有熟,最大的半只猪,进寺在桌上一放,一付香烛,并付点钱让和尚帮忙点燃,自己根本插不上去。叩完头就把肉拿回来,到三塔塘河滩边做饭野餐,供全船人吃,这一天在三塔塘上,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很是闹猛。

我到茶禅寺去,每次只看到一二个不穿袈裟的和尚在闲谈,只有殿西墙边一小屋内有一个坐关和尚在敲着木鱼,诵经。此屋门从上到下挂满锁,我们可以通过旁边一个尺把直径的圆洞(送饭用的)来客可与他交谈。

和尚戴着一付高度近视眼镜,时客气地问我们“要喝茶吗’”(河南口音)。屋依墙而建,屋墙外边有半只露天粪缸,另半个缸则在屋内供他便用。有一小和尚为他送饭、送水。据说在他入关时,其它各寺院的和尚、尼姑,均赶来大做佛事、念经,但我没有见到。

出关后当日。这个和尚乘一小船,有一个人摇着,在嘉兴市河里兜了一圈,这是我所见到的。他身披黑袈裟,头发披到背,头上戴法箍。这大概是千年古刹的最后风采。

寺门口往西约五、六步之距,有一过路亭。此亭依寺院围墙而筑,东西通道,两旁有石条,供行人休息。寺西有一大片古木,树叶不密,但很高大。大多是榉树,两个人抱不住,很阴凉,经常有牧童在此放牛。元代牛谅有诗:“伊余陪雅集,于此避炎酷”。寺后有菜圃,竹林、桃树、池塘。听和尚说:“过去池塘中遍植荷花,茶禅寺的桃树以碧桃为主。从清迄民国初期,三月间,茶禅寺看碧桃,一度成为倾城仕女皆争觅胜地。”

离茶禅寺正门不远处便是三塔。三塔并立,据知全国仅有三处:

一处是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二是台湾开元寺三塔(已毁),另一处便是嘉兴三塔。不仅全国少有,而且唯有嘉兴三塔,立于寺前。据介绍,自东汉至隋代,佛寺建筑以塔为主,塔建于殿前的制度相沿未改。在寺后或寺旁建塔则是唐代之后的建筑格调了。三塔亦循前轨,这种隋唐风格现全国寺院中已极为少见,是禾城名胜中过去仅有的隋唐风格。

三塔按不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布置,不论在塘上,还是在任何地方观看,均能看到三座塔。而且三座塔也不是同时建造的,前后相差好几十年。这在茶禅寺所藏的寺志中有明确记载:第一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以后再陆续建旁两塔。当时塔为七层。后来所见的三塔,主塔为九层,旁两塔为八层,那是后人修缮的结果。故历代志书中沿抄一直写为七层。

三塔的美,在于它的高低、大小间距比例匀称,与自然和谐而统一。三座塔平面均为八角形,砖结构,实心砌筑。主塔底直径约3.5米,余两塔在三米间。塔高约在15米左右。

底层明显分为基台和基座两部分,层次相应较高,因此游人根本触摸不到塔身上的塔砖檐。层与层之间用砖砌出菱角牙子,出檐用砖叠涩砌法,翘势不大,每层用砖块砌出仿木结构栏杆,极为逼真。

二层以上筑有壁龛,向内微凹,嵌置铸铁浮雕佛像。层与层、面与面之间,佛像相间交叉,每层置四块。

佛像面部较丰满,是唐代的造型,但年代久远,鼻眼分不清,这我印象很深。每次到三塔下,总要瞄准佛像投几块小石子,以占卜运气。许多人都这样做,我只能投最下几层,上层便投不到了。当年所见到的三塔已没有塔刹了,顶上只留一块生铁覆钵(这是拆除塔刹后遗留的部分)。

塔西有一亭,名为“许公三至亭”,是纪念清代许瑶光三任嘉兴知府的*绩。后来亭中立有一碑,正面刻有“溪山平远”四字,无撰写人。碑后刻有余字碑文,我不止一遍地通读过。大致写关于疏通运河及运河开发利用,署名者有六七个,均为嘉兴地方名人,其中有我国现代著名水利专家汪胡桢名字。下具民国二十三年,嘉兴县*府立。民国23年(年)正是汪胡桢化一年半时间,踏勘京杭大运河,地方上为其留下的碑石。

三塔的石柱,旧称纤石。呈四方形,高约3一5米不等。塔前三根,余在西边弯道处,共有七八根之多。纤石多置河道转弯处,作不规则排列,便于挽舟拉纤。古来纤夫深受其利,还起保护塔身的作用。每根纤石上深深留下一道道纤绳的痕迹,至今总算还有两根原物见在。

三塔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屹立于古运河岸。以往从杭州方向来,不论水路陆路,看见三塔就认为见到了嘉兴;到了三塔便要作好进城的准备。从前无电话,官场上如需城内接应,便在三塔放铳,通知城内准备,因此三塔便成了这个古老城市的建筑标志。

年,三塔与茶禅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年底年初,在相继拆除废弃东塔、真如塔、孩儿塔和濠股塔后,听说又要拆三塔了。当时嘉兴人对那四座塔的拆除废弃虽有所闻,但震动不大,有兴趣的赶去看看拆塔便是了。但要拆除三塔,却议论纷纷,都认为拆三塔实在可惜。其时我在马桥教书,离城二十里。城里拆塔风声传来后,趁星期天休息,一早特地赶到三塔。其时只见碑亭已毁,石碑不知去向。塔顶二层已拆,十几个农民正在拆塔递砖,个个默默无声。塔体很松,塔内均填塞泥土,徘徊驻足良久,问及拆塔人,方知“溪山平远“石碑敲成两段,两人己抬走。碑亭条石用于三塔大队建造机埠,塔砖部分运到体育场(中山电影院、戴梦得大厦一带)筑围墙及修司令台之用。

这一天也是我最后一次踏进茶禅寺。寺内僧侣无踪,堆放着大量草包,据说是草包厂迁此(后来草包厂易名为嘉兴水泥厂)。不出几天,塔寺荡然无存。从此,嘉禾八景之一的“茶禅夕照”,也徒有虚名了。

三塔自最后一次重建于清光绪二年(),到年拆除尚不到一百年。

写于年秋

精选网友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忆三塔及其重建上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