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深山彝村的华丽蜕变
——大姚县铁锁乡七棵树整村搬迁脱贫攻坚纪实
云南理论网通讯员:田艳杨红才
距离大姚县城公里的铁锁乡七棵树村委会,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户人,彝族人口占80%;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年贫困发生率高达90%,是全县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大姚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铁锁乡七棵树的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更是把该村列为“必须攻克的深度贫困堡垒”,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举措,集中优势兵力、优势资源打歼灭战,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七棵树村于年如期出列,至年末,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深山彝村实现华丽蜕变。
急需搬迁的七棵树上龙潭一二小组
七棵树村地处金沙江沿岸,山势险峻,山路崎岖,群众“看山愁,望水叹”,“有山无土,石头窝里种庄稼;有水难引,金沙江边无水用”就是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唯一的路径只有搬迁。
在县乡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不懈努力下,共投入扶贫资金.41万元。年,90户人移民搬迁至赵家店紫丘彝村;年,59户人易地扶贫搬迁至铁锁军勋农场;年,93户人易地扶贫搬迁至铁锁山白山,5年接力,全村实现整体搬迁。
军勋农场安置点,安置七棵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人
昔日低矮简陋的茅草屋、杈杈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小洋楼”,车辆开到门前,宽带架进家中,文化活动室、灯光篮球场、露天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应有尽有,七棵树群众千年梦想终于成真!
搬迁,只是七棵树村群众摆脱贫困的第一步。搬得出还要能致富,致富靠的是产业和就业。为此,实现整村搬迁以来,大姚县把工作的重心从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转变,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扶持群众发展高原特色增收产业,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确保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户户均有1个以上增收产业,贫困户%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年以来,全村共规划实施核桃提质增效亩、花椒提质增效亩,种植玉米亩、白芸豆亩,养殖黑山羊只、商品猪头。同时,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宣传引导、支持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经挂包干部、村组干部逐户反复动员,带领贫困群众到禄丰县天宝磷化工厂等实地考察,认真落实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等措施,七棵树村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零突破,目前外出务工已达40余人,选聘村级公益性岗位16人、生态护林员11人。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76.8元,比年增加.24元,年均增长36.67%。
自碑么山白山安置点,安置七棵树村的最后一批贫困户93户人
长久以来,因七棵树村地处偏远,交通通讯闭塞,这里的人们很少走出大山,与外界沟通接触较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等靠要”思想很普遍。脱贫攻坚以来,随着“挂包帮”定点扶贫、驻村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干部遍访农村群众、“干部大返乡、基层大调研、政策大宣讲、成效大比拼”“奖勤曝懒红黄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等工作深入开展,特别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以来,各级干部参与“五进农家”、践行一线工作法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成效明显,群众自我发展、主动脱贫、依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日益高涨,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七棵树的华丽蜕变,是大姚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生动实践。勤劳朴实的七棵树人民正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姿态,阔步走向小康!
责任编辑李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