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境内山高箐深。特别是一些高寒山区村、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
大姚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实行应搬尽搬,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至年5月底,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大姚县共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48亿元,搬迁安置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同步搬迁户人。共建设集中安置点27个,建设安置房套。其中,集中安置房套、分散安置房套。
挪穷窝换穷貌搬出一片新天地
每天上午7时多,在大姚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小康苑,从桂花镇阿猪乍村搬迁到小康苑的周恩友一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61岁的他,要赶到锦绣园小区做门卫,妻子就近在安置点小区做保洁员,女儿到扶贫车间剥核桃,女婿到建筑工地打工,加上到省外务工的儿子,一家人各得其所。
群众高兴地搬进新家
“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而且在城里找工作门路多,每天不管五十、六十(元),都有个打处,安置点比老家好多了。”谈及搬迁前后的变化,周恩友有感而发。“搬迁前,娃娃读书、看病要跑几十公里。现在小学、中学、幼儿园、医院就在安置点旁边,就学、就医方便了。”看到自己的儿子、女儿每天就在家门口民族中学、小学就读,来自三台乡多底河村坪子组的搬迁户杨顺廷由衷高兴。挪穷窝,换穷貌,搬出大山天地宽。这是大姚县广大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共同心声。
群众在扶贫车间剥核桃
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偏僻闭塞的大山!目前,大姚县各安置点通水、通电、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建设完工投入使用;搬迁户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并全部搬迁入住。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保护了原居住地生态环境。
心贴心手拉手搬迁群众稳得住
恋故土、念旧乡的浓厚情结形成的故土难离,增加了做好易地搬迁群众工作的难度。让成千上万的群众搬离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说起来易,做起来难。
以前村民居住的地方
支罗坪,三台乡黄家湾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之一。黄家湾村委会距三台乡政府达55公里,而支罗坪小组距离村委会还有13公里。村子的陡坡箐底,是滚滚的金沙江。“险路崎岖支罗坪,悬崖山间破烂村。前临深渊后绝壁,抱大坡地林不存”是支罗坪的真实写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扶贫干部三番五次做工作动员他们到县城里的集中安置点居住,但是贫困群众因为对搬迁心存疑虑就是不搬迁。
扶贫干部三番五次入户做搬迁动员工作
脱贫攻坚是政治责任。怀揣这份责任,多少扶贫干部、多少个夜晚,穿行在一个个搬迁村,在火塘边、月光下,与群众促膝谈心,掰着手指头和群众谈搬迁的好处、发展的前景、包车带他们到搬迁点看房屋、看环境,穷尽了一切办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和全县多贫困群众那样,支罗坪小组18户61人全部于年9月30日搬迁到了县城公租房安置点和小康苑安置点。“千人搬入新房子,万分欣喜感党恩”是集中搬迁入住当天的动人情景。
搬得来,还要“稳得住”。入住之初,面对搬迁群众对新环境不了解、行为习惯差的实际,在每个扶贫搬迁安置点安排了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由县级发改、民政和乡镇的负责人组成,掌握搬迁群众的思想情绪,及时解决搬迁群众的合理诉求。
为让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的生活环境,大姚县各挂包单位、挂包干部纷纷为搬迁户购买了床、桌、凳以及家用电器,让群众安心入住。各安置点组成服务志愿者,手把手教群众使用电饭锅、电磁炉等家用电器。手拉手教群众如何过马路、如何讲卫生、不乱丢垃圾等。分批带搬迁群众认知农贸市场、街道、医院等,打消了搬迁群众对周边环境的陌生感、距离感。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期间,县城小康苑和公租房两个安置点还举行了“启智未来·共奔小康”慰问活动,为名就读学生发放了价值元的学习用品。“我从乡下人,扶贫搬迁后变为了城里人,自己工作稳定,两个孩子在城里读书,现在在着就不想回去了。”搬迁群众曾以云如是说。
搬迁群众大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体贴入微的关心、关爱,搬迁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家园的温暖,从而让“稳得住”成为了现实。
改穷业拔穷根收入增加有盼头
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
从楼上下来,到一楼的璐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坐到自己的工位上,动作熟练地绕电阻线圈。这样的工作,湾碧乡茨拉村委会易地搬迁到县城小康苑的李文秀已经干了近一年了。和李文秀那样,在公司从事绕电阻线圈的搬迁群众有50多名。每月到元的工资,让这些搬迁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而在县城公租房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核桃加工扶贫车间里,60多名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正在车间忙着加工核桃。这些已经融入城市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对搬迁后的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大姚县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技”,细化安置点产业发展及就业规划,扶持搬迁群众短期发展百合、白芸豆、魔芋、生猪、肉牛等“短平快”种养业,中长期发展核桃、花椒、蚕桑、芒果、杨梅等高原特色农业,确保每个搬迁安置点都有配套产业、每个搬迁户有1人以上参与产业发展就业。至年5月,大姚县27个安置点产业配套实现全覆盖,搬迁群众过上有保障的生活。
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新街碧苴安置点以“政府+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24户易地搬迁贫困户发展种植玫瑰花;六苴红光谷底、赵家店镇小双沟、三台集镇安置点建立了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务工。
今年以来,大姚县22个扶贫车间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务工人。搬迁群众累计转移就业人。同时,高度重视县城安置点无法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问题,成立了就近务工专班,为群众找工地、协调车辆、督促工钱,每天有60余名搬迁群众乘坐公交车往返就近务工,每人每天稳定收入在65元以上,深得群众认可。
针对分散安置且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搬迁对象,大姚县每户奖补元至元产业扶持资金,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增收。截至目前,共有户纳入了产业资金帮扶、人享受了技能培训,户均通过光伏扶贫、入社分红等实现了“资产收益”全覆盖。
“搬迁之前,我家住的是破房子,住在大山里,无处打工,读初中的孩子到学校有15公里,读小学的孩子到学校有5公里。搬到城里后,孩子读书、看病就医就在家门口,我在公司上班,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比搬迁前好得多了,生活有盼头了。”桂花镇皮左村委会子里脖小组的李连芬的话,代表了大姚县易地搬迁群众的心声。
夯基石优服务社会治理促安居
对于43岁的赵家店镇黑什里村委会麻上小组的白光辉来说,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扶贫集中安置点后,除了在安置点小区担任保洁员外,还有两个身份:小康苑党支部副书记、13幢楼(幢)长。“安置点网格管理非常严密,组织机构健全,搬迁群众生活和谐、有序。”采访白光辉时,他主动说出自己的身份和感慨。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一项重大工程,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又是一项社区形态再造和重建工程。在“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基础上,大姚县把搬迁工作重心从“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努力作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探索了一条夯实基础,优化服务,完善社会治理,促进和谐发展的路子。
对全县27个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坚持优化村寨民居设计,做到了“一户一宅、厨卫入户、人畜分离”的原则。把村寨规划、民居设计与当地产业发展、自然风貌、保护传承民族历史优秀文化、现代文明卫生安全新生活结合起来,制定村寨规划、民居设计,充分听取搬迁群众意见,确保村寨规划、民居设计科学合理、合乎民意。
村史陈列室
投入资金万元,建设村史陈列室26个,既让搬迁群众留得住乡愁,又开展了感恩教育。结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传统村落保护、民族团结示范村等项目,整体推进、整体提升。配套完善集中安置点水、电、路、活动场所、公墓等,美化亮化村庄环境,实现了户户有安全住房,村内有活动场所,就近就医就学,出门方便乘车,村容村貌整洁的目标。
在为搬迁群众服务中,各集中安置点成立了党支部,探索建立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为民服务站、楼栋长”四级架构机制。通过四级联动,多方协作,将党建与群众关切关联起来,形成了“组织进楼、服务进家”的服务模式;在集中安置点普遍开展建设“红色驿站”工作,提升党组织服务力。小康苑小区成立为民服务站,为小区居民提供党员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帮扶、民政救助、计生卫生等20类服务。制定了服务与需求“两张清单”,落实“双向认领”服务机制”;组织开展了“特色家庭”评比活动,评比出了30户“特色家庭”。组织楼道内居住的居民到“特色家庭”参观学习,观摩如何整理摆放物品,如何安全用电、如何用家用电器,如何正确洗脸洗脚洗澡等,打通服务居民、直面群众的“最后一米”。
群众对生活充满希望
一张白纸,写好最新最美图画。目前,大姚县27个搬迁安置点社会治理成效初显,搬迁群众良好生活习惯逐步养成,闲着的人没有了,忙着务工增加收入的人越来越多了。民风淳朴、邻里互助、尊老爱幼、人民安居乐业的氛围越来越浓,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
云南网通讯员张从华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