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双语”教学现场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陶国芬
连日来,在云南红河石屏县,彝汉“双语”宣讲小分队深入各村寨,以“彝语+普通话”模式,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时传递进彝家山寨,把全会精神传到百姓心坎里。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拥有的丰富民族文化资源,但在未脱贫之前,云南的万贫困人口,也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教育扶贫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落后的短板问题,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更加铿锵响亮。在民族地区发展的路上,应当让“双语”成为日常,既能照顾到特殊人群,彰显出为民情怀,也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双语”宣讲,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宣讲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但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一些老年人甚至不会听汉语、讲汉话。因此,“双语”宣讲,能让少数民族群众听懂“党的声音”,从民族语言中感受党的温暖,让理论宣讲“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通过“村村响”、文艺活动、现场宣讲、入户走访等方式,让“双语”宣讲进民族村寨、进活动场所、进田间地头、进千家万户,确保宣传宣讲“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双语”服务,让党的关怀体现在日常工作。服务群众不是讲道理、走程序,而是要以最温暖的方式解决群众所求所需,在少数民族地区,为提升服务质量,更应当立足民族特点,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办事语言不通的问题。近年来,云南一些地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如大姚县、西山区、西畴县等地开通了“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打通了少数民族语言障碍“最后一公里”,以更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促进了地区民族团结。当然,只设置窗口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让“双语”服务遍地开花,渗透到民族地区的每一个角落。运用好科技手段,在通讯设备、展示台、宣传栏等媒介上,做到普通话和民族语言能双语切换,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小康社会中更有融入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双语”常在,要确保“双语”人才不衰竭。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地区稳定的组织保障。其中,少数民族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激活少数民族人才选拔的源头活水,让“双语”人才长盛不衰。这要求地方要畅通选人用人渠道,加强后备少数民族人才的储备。历年来,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联考中,基于需求,一些岗位限定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为地区补充了少数民族人才。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当立足自身实际,以促进民族团结为抓手,以政策引入各领域的少数民族人才,带动地区民族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