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云南大姚县政协助力葛仙米走出山旮旯
TUhjnbcbe - 2025/3/11 17:06:00

普兴洪陆顺珍人民政协报记者奚冬琪

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大山深处的昙华乡水源丰沛,森林覆盖率高达97.6%,素有楚雄州“高山水塔”之称。这里的溪水中,生长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宝贝”——球状念珠藻。

球状念珠藻俗名葛仙米、滇葛仙珠,具有显著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对光照、水质的要求特别严苛,野生产量非常稀少。如今,经过近5年的精心培育,昙华乡向阳村采用基因技术成功繁育出葛仙米,并带动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而这些,都离不开大姚县政协的“协商在基层”平台和政协委员们。

年春,挂包昙华乡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姚县政协副主席吴家凯在走访时发现,此地拥有球状念珠藻生物资源禀赋,便萌生了依托绿色资源寻求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的想法。经充分推介与多方对接,他邀请了球状念珠藻方面的专家李鹄鸣博士及其团队到昙华乡进行实地考察,最终促成签订了对球状念珠藻进行繁育研究开发的协定。

此后,县政协界别委员小组长、昙华乡党委副书记罗建春和5名住乡的县政协委员,瞄准球状念珠藻繁育这个得天独厚、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应用“协商在基层”平台,围绕目标导向,深入开展多层广泛协商,契合推进政协委员“双助推”行动。

罗建春主动与李鹄鸣博士专家团队及其所在的黄农坛公司联系对接,加强过程协调服务工作。在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的县政协委员尹忠梅,帮助黄农坛公司承租到乡集镇3亩设施大棚,作为规模化繁育球状念珠藻的示范场点。既是村民又是县政协委员的张理强率先在自家湿地里建起了球状念珠藻养殖场,带动该乡50多户群众加入藻类养殖合作社。现任昙华乡彝剧团团长的县政协委员李素娟,则深入村组,用梅葛谣、彝歌调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乡亲们宣传球状念珠藻的功效和市场前景。

今年4月,黄农坛公司在昙华乡建成了年产50吨球状念珠藻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成功实现了球状念珠藻在云南的规模化生产。如今,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葛仙米不仅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钱袋子”,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南大姚县政协助力葛仙米走出山旮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