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除此之外,国外也有小部分彝族聚集。
节日庆典代表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等。对彝族而言,他们最重视的节日有:彝族年、火把节。另外,不同支系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节日,比如黔西、滇东彝族有一个节日叫过山节,时间是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在夏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称“赔龙”,是对龙王爷的祭祀和感谢,表示对雨水的报答。
云南楚雄的彝族对马缨花有着特殊的情结,每年阴历二月初八,他们会举行插花节来预示好的未来;云南富宁一带的彝族在农历四月要举办跳弓节。以下为比较隆重的三种节庆。彝族年和传统的汉族年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彝族人的语言中,他们将过年称为“库史”。彝语中的“库”即是“年”的意思,这个字的内在含义可以理解为:轮回,回转,循环往复等。
在彝族人的传统中,将最北端看作是时空的起始点,每年冬季,日落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微弱的变化,先向南缓缓移动,到最南的地方之后又会缓缓北移。这个最南的端点被称为“布古”,它的意思是“太阳转回点”。而等到了夏天,这个方位与冬天刚好相反,相对应的有一个最北端,这个最北端的端点,彝族人叫作“布久”,意思是“太阳回归点”。此后日渐南移,到最南的端点。
火把节是彝族最负盛名的节日,彝族人对火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之前。彝族是一个极其顽强的民族,彝族人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征服欲望,他们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激情,喜欢征服和改造。在彝族人眼中,火是万物的始端,中国最先发现火并作为生活用品的民族就是彝族,火在彝族人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他们对火的特殊情感和对火的依赖,导致彝族人逐渐把火变成了信仰和崇拜对象,除此之外,引申而出的彝族太阳神崇拜也是一样的道理。总而言之,彝族对火的情感深沉而热烈,火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也是它们的生存寄托,彝族人不仅崇拜和使用火,而且由火引出了一系列风俗禁忌,譬如火塘,火盆等文化。
插花节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
马缨花是彝族盛产的一种植物,之所以成为彝族的代表植物,仍然与彝族早期的传说脱不了干系。这则传说讲的是一名美丽的彝族姑娘为了救下被士官残害的姐妹们而牺牲自己的故事,她的爱人寻到了她的尸体,心碎而去,走过的地方滴满鲜血,化成了漫山开放的马缨花。马缨花作为典型的民族元素,彝人多将其用于服饰刺绣,漆器等方面。
彝族历史悠久,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其历史息息相关,许多都是由原始信阳遗留下来,所以存有诸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彝族人有一种非常推崇的祖先祭祀方式,每个部落都存在一名祭司,彝族人称他们为毕摩,毕摩在彝族部落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有诸多职责,不仅负责祭祀祈祷等,还负责寻医问药,编造典籍,甚至作为家庭教师等。
在云南某些地区,彝族渗入了一些佛教和道教的理念,此外还有一些国外宗教也有少量渗入。此外,彝族的“虎”图腾崇拜来源于彝族古代的一则神话传说并一直流传了下来。彝族民间有一部史诗,名叫《梅葛》,这部史诗记载了虎的来由。神在刚开始制造世界的时候,有五个孩子。神让这些孩子们把天给创造出来。后来,神拿雷和电劈裂了天,测试失败,天就不完整了。
不完整的天需要什么东西给他补上,神想来想去,想到了世间最勇猛的神兽虎,于是他又让他的孩子们去把虎降服,带虎来弥补天的漏洞。他们用虎的脑袋补全了天的漏洞,然后扒下虎皮作为地,并且抽了虎最大的一个骨头竖在天地间,即:顶天立地。除此之外,他们用虎的左眼睛为日,右眼睛为月,胡子成为了太阳的光芒,牙齿成为了天上的星空,呼出来的气息成为了云彩,肋骨成为了蜿蜒的路,硬毛成为了森林,软毛成为了草地,细毛成为了刚发芽的小麦。
如此将虎身体的各个部位分割开来,组成了世界的天地万物。在彝族人看来,虎是万事万物的化身,是立身之本。彝族作为以手工业著称的民族,其民间手工艺的种类非常繁杂,最开始彝族的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本民族的生活需求,随着工艺的演变和审美的提高,彝族手工艺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和情感。彝族目前比较传统和沿袭的手工艺主要有漆器、银器、纺织、擀毡、服饰艺术与刺绣、彩绘等。
彝族的银器和漆器非常有名,甚至在国外都名声在外。彝族的纺织,擀毡工艺,服饰工艺,做花工艺,彩绘工艺也非常带有彝族特色,是彝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研究彝族文化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