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泡江长流水碧,深山静处有人家。5月22日,走进小庄子村,一幢幢小洋房错落有致,一盏盏路灯整齐排列,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穿着傈僳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老人们坐在凉亭里唠嗑,孩子们在干净的小广场上玩耍,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书写着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画卷。
然而,几年前的小庄子村却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小庄子村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唯一一个山区“直过民族”贫困村,是全县贫困村中致贫原因最复杂、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出进烂泥路,蜗居小木楼;核桃无收入,吃水都发愁。”是早年间小庄子村最真实的写照。
短短几年,是什么让一个“直过民族”小山村“化茧成蝶”?又是什么让小庄子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大潮中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载歌载舞
“民族美”,团结一致“战脱贫”
小庄子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村,地处东山乡北部,是“两州”(楚雄州、大理州)“三县”(祥云县、姚安县、大姚县)交界地。距离县城km,离乡政府54km,全村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年总人口为户人,有傈僳族、彝族、苗族、汉族4个世居民族,其中傈僳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61%)。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85人。
“因为少数民族多,村民居住分散,给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小庄子村党总支书记冯贵福介绍,以前村民关系紧张,村中矛盾纠纷多,村组干部天天处理这些矛盾纠纷,都没时间去搞规划、谋发展。
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全国上下,也响进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祥云县坚持“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工作理念,找准脱贫攻坚突破口,从抓民族团结入手,探索实践“党建+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的扶贫工作模式,确定由政协祥云县委员会挂钩帮扶,及时打响了小庄子村“民族团结+脱贫攻坚”战役。
政协祥云县委员会“用心、用情、用力、用钱”,组织开展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团结你我同心”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依托“拼伙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着治穷先治愚的工作原则,组织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培训人次,建设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栏2块、标志碑2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13户。形成人人讲团结、人人谋发展、人人促进步的良好氛围。
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四个世居民族“握指成拳”,有了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和户人小庄子村民“聚沙成塔”,“小庄子村充分整合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和穿村而过的鱼泡江水资源,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入结对帮扶、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中。”政协祥云县委员会提案委员会主任寇文炳介绍。
为了摆脱贫困,各族群众互相学习,抱团发展,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采用“党支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壮大核桃、花椒、魔芋、续断(中药材)、青笋,家庭养猪、牛、羊多个产业;实现全村外出务工98人,贫困户转移就业15户19人,开设公益性岗位8个;有13户贫困户与祥云大有林牧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生猪养殖小区,每年每户增加收入元。
成立扶贫互助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7户入社,第一年每户可获得元至元的产业发展贷款支持;投入资金.47万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点一个,通过集中和插花安置、新建房、旧房修缮加固改造等措施,全部村民住房认定均属于A、B级。
小庄子村于年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到年底,全部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乡村美”,特色村寨“启新篇”
迎着五月的熏风,走进小庄子村,慢步在百年树龄的核桃树下,小凉亭、水磨房、小洋楼、傈僳族文化标识、少数民族服饰、淳朴的民族风情,原生态与现代化的完美交融,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形成了小庄子村各族群众“和睦相处,荣辱与共”的和谐民族关系和民族聚居村寨特色。
“几年前我来过一次,跟现在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以前的村寨房前屋后到处是牛羊马粪,污水、烂泥、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哪像现在这么干净整洁。”走在干净的水泥路上,驾驶员阮师傅感慨地说。
近年来,小庄子村乘着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东风,依托青山绿水,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和傈僳族民族特色,把脱贫攻坚与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实施有机结合,采取“党总支+脱贫攻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
采取“基础设施改善+民族特色村打造”同步进行的方式,“先后投入资金多万元,硬化自然村通村道路和村间巷道,实现各个自然村都通水泥路。”冯贵福介绍,全村投入资金多万元,建成休闲凉亭1座,文化走廊和特色木门各1座,水磨房2个,民族特色小广场1个,绘制墙体文化及标语平方米。村内矮灌木绿化平方米。
不断优化完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定期开展“七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地旁、山旁、公共区域旁)垃圾清理和粪堆、柴堆、杂物堆治理。通过县镇村组和村民“五级联动”,创新开展“清洁家园”评选活动,按照精美庭院、舒适庭院、达标庭院的标准,评选出“清洁示范户”25户、“美丽庭院”76户,带动全村清洁卫生向好发展。
“村上要求党员每家养10盆花,一般户和贫困户每家养5盆花,而且要实行门前‘四包’,栽花种草还是要细心呢,不然养不好。”顶着炽热的阳光,走向四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兴荣家,一进门就看到他正在给花浇水。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转变,让村民幸福感满满,同时也形成了人人参与“生态保护、环境卫生、乡风文明”提升行动的自觉。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点,家家户户房顶上都挂着五星红旗,房前屋后的地面上看不到烟头、废纸,村容村貌非常整洁。
“出进都是水泥路,环境卫生又好,左邻右舍和睦相处,逢年过节小广场上大家打打歌、跳跳舞,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陈永春感慨道。
通过县乡村组的共同努力,小庄子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民族文化愈加繁荣,生态建设取得实效,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于年12月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田园美”,特色产业“促振兴”
火红的石榴,金黄的麦浪,高大的核桃,碧绿的花椒,茁壮成长的烟苗,清澈见底的鱼泡江……多元化发展的产业和清洁的田园,把五月的小庄子村装点得像一幅美丽的油画。
“农技员告诉我们,适当地疏疏果,修剪一下交叉枝,花椒果会更大、更好卖。”迎着五月的山风,在明媚的阳光下,小庄子村四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永春正在自家的花椒地里劳作着。
跨过鱼泡江,来到小庄子村五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学普家,他的妻子王国彩刚从石榴地里回来,又忙着喂牛、喂猪。“天气热,要多喂它们一点水,你们先坐,我一会就喂好了。”顺着王国彩手指的方向走进干净整洁的堂屋,看到冯学普手扶拐杖坐在沙发上。
大家坐定后,便随意地攀谈起来。“以前妻子生病,两个孩子上学,交通条件落后,缺技术,缺劳力,导致贫困,现在自己又摔伤了腿,几个月了都还不能走路,家里家外全靠妻子一个人打整着。”冯学普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心疼地说,好在前两年村上指导着发展养猪、养牛、种石榴、种花椒、种魔芋各种产业,过日子也不成问题了。
小庄子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山高箐深,交通闭塞等原因,产业发展一直以玉米、核桃等传统产业为主,结构单一,群众收入偏低。
“没有产业支撑,老百姓富不起来。”小庄子村党总支书记冯贵福介绍,全村前前后后发展了亩核桃,前些年还好,核桃价格高,20多元一斤,近两年核桃价格一再降低,特别是去年才几元钱一斤,有的农户因为核桃个小,直接没有卖出去。
村“两委”认识到产业单一带来的严重后果后,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出“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产业发展理念,采用“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从“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的转变。
成立了扶贫互助社和祥云县农民种植养殖耕耘合作社,让产业发展有了金融资金支持和保障。先后投入产业发展补助资金80多万元,共发展魔芋.5亩、花椒.5亩、贡菜多亩、新品种肉牛养殖18头。“预计两到三年内,这些产业能给小庄子带来增收产值到万元。”冯贵福说。
村党总支牵头,与收购商确定了收购保底价,以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种植风险。打通销售渠道的同时,也打消了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各家各户都把有限的土地作用发挥到极致,核桃树下种魔芋,烤烟地里种贡菜,花椒树下种牧草,形成了“种植+养殖+技术服务+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发展体系。
“太感谢党委政府、感谢脱贫攻坚这么好的政策了!”王国彩红着眼圈激动地说,去年单卖贡菜、烤烟、核桃和牛就卖得四五万元钱,现在家里还养着5头牛,11头猪,还新发展了石榴、花椒产业,丈夫看病有补助,娃娃读书有补助,生产、生活都不用再发愁了,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过。
云南网通讯员杨丽芳杨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