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回了一趟大山深处的老家——白油地村。
白油地村小组位于云南省大姚县昙华乡,距离县城73公里,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白油地村是一个不通电、不通路的边远山区。记事起,村里泥滑路烂,劳作出行靠“人背马驮”,极不方便。在老家的几天里,我漫步村中,所见所闻,深感时光如白驹过隙,小村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铺开……
电力赋能村庄“亮”起来。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用煤油灯、点火把,到现在家家户户通了电、看上数字电视、用无线网络。从手电筒是唯一走夜路的工具,到现在入户路边安装的50盏双灯头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就明亮无比。白油地村从贫困到脱贫再到迈上乡村振兴的步伐中,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村电共建”,为群众提供智慧用电服务,村庄“明亮”了起来。
修好公路村庄“宽”起来。从以前的“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回一趟家有很多大石头、山体滑坡等“拦路虎”,到现在平坦的进村水泥路,火山石板路铺到家家户户门口,新修了从村里到山上的防火通道。年,投资实施了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年实施了小组进村道路硬化米,路面宽3.5米。坑坑洼洼不见了,村里的路越来越宽,外出的路越来越平坦,多起来的是外出读书、务工的人员和小汽车。
产业助推村庄“富”起来。一直以来,白油地村民都是靠种核桃、马铃薯、白芸豆为生。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山水林草资源,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保护好森林的同时,多种产业共同发展,呈现出核桃、花椒、华山松、白芸豆、马铃薯等产业多点开花的优势。同时大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的新型“三农”人才,每年免费开展花椒提质增效及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现有花椒提质增效连片面积亩。加上外出务工收入,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了有效衔接。
民族团结村庄“美”起来。利用该村垛木房较多、彝族文化明显的独特优势,整合资金打造了白油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了木质结构宅门、村民族广场、长廊、亭阁,铺筑火山石板路平方米,墙面彩绘平方米,让小村充满了浓浓的民族团结氛围。
宣传教育文明素质“高”起来。在创建文明村工作中,白油地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群众邻里和睦、孝老爱亲、讲文明树新风的新气象在白油地村逐渐形成。“我们村全部是彝族,现在大家都是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像过年过节或者哪家办客的时候大家都会穿上民族服装手牵手一起打跳(跳脚),拍拍‘快手’,我觉得越来越好在了。”村民李忠祥说。
白油地村的变化,小山村群众的甜美日子,正是伟大祖国发展变化的缩影。返程路上,我在心里这样想着。
(作者:李明芬单位系中共大姚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