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有家有业有梦想
TUhjnbcbe - 2024/8/7 19:26:00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式。在南华五街、姚安前场、大姚新街……记者听到村民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今年在什么地方打工、赚了多少钱……”就业带来的实惠,刻在村民脸上、笑在村民心里。如今,有技能、有事干、有钱挣成为全州农村群众的生活“底色”。

有家有业就有希望。一份稳定的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大力开展劳务协作,扶持、发展扶贫车间,加强创业带动,强化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州委、州政府在抓实就业促脱贫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全面落实落细各项就业扶贫政策。年至年,全州累计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18.29万人次。

多层次开展培训

提升贫困群众劳动技能

“今年4月,我参加了村委会为我安排的厨师培训,烹饪技术得到了提升,现在我的小餐馆生意可红火了。”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是我州推进稳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牟定县戌街乡碗厂村委会的贫困户姚建娥,正是通过技能培训,走上了“舌尖上”的致富路。

针对“出去干不了活”等实际,我州人社部门和扶贫部门密切配合,搞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需求和技能状况,“量身”技能培训、“定岗”转移就业、“全程”跟踪服务,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今年以来,全州共计举办家政服务、服装缝纫、保安、养老护理、畜禽养殖等60余个专业的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7万人次。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46.02万人次。

一技在身,一条致富成才路在脚下铺就。“老师老师,你帮我看看我这个针头走线要怎么走啊?”迫切的询问声让正在查看绣娘们刺绣的彝绣老师丁兰英停下了脚步,这场景发生在南华县年彝绣技能培训班现场,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妇女齐聚一堂,跟老师学彝绣技能。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据统计,年至年,全州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46.02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33.16万人次、专项培训1.85万人次、技能培训7.91万人次、专项服务培训1.67万人次、经营主体培训1.28万人次、创业培训0.15万人次。

多渠道开发岗位

“点对点”增加贫困群众就业

长期以来,不少农村劳动力“家乡宝”意识浓,加之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到过大城市,大都害怕离开家乡、走出大山。为让大伙儿从“不想出、不敢出”的思想向“我要出去”转变,扶贫干部可谓是“跑断腿、磨破嘴”。一边入户走访,及时掌握劳动者就业意愿和需求,另一边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努力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全州各级部门努力在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设起一座座“桥梁”。

在武定县狮山镇羊旧村委会山边村,18岁苗族小伙龙献荣一家,在当地劳务经纪人的联系和指导下,克服了“路远地不熟”等顾虑,远赴广东佳美达玩具有限公司实现就业。他说,从前一家4口主要收入靠种粮食,自己初中学历也只能在昆明四处打零工贴补家用,“贫困户”的帽子一戴就是好几年,现在每月挣的钱远远超过过去全家一年的收入。

近年来,我州在贯彻落实国家稳就业促就业决策部署中,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把尊重劳动者意愿作为制定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据。在武定县,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鼓励劳务经纪人发挥带动作用,劳务经纪人每向省外输出一名建档立卡人员,可获得当地人社局转移就业服务补贴元,省内输出可获得元,一大批建档立卡户在劳务经纪人的帮助下,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最典型的代表是来自插甸乡的劳务经纪人蔡继荣,他向自己所在的公司输送了多名武定县苗族务工人员。随着持续开展扶志扶智,愿意主动就业、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涌现出一批勤劳、进取的脱贫之星、致富能人,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笑容越来越灿烂。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我州坚持战疫情和稳就业共同发力,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与广东、福建、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务对接,采取包车、包专列“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送方式,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出行难问题,有组织、成批次促进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

千方百计摸清就业底数、供需底数,想方设法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全力以赴提高组织发动精准度、提升输出组织化程度,努力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劳动力应转尽转。年至年,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人数88.0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3.53万人。

全方位对接协作

线上线下协同作战

“不知道去哪里?”这是很多群众就业的难题。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农民群众对哪些城市、哪些企业有就业岗位需求缺乏了解。对此,我州采取“政府市场两手抓、供给需求两对接、区域内外两协同、线上线下两互动”多种措施,通过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内转移、省内转移、跨省转移,让大批群众实现就业。

今年2月29日,大姚县组织的第7批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15辆“返岗专车”再次启程,前往福建、广东、浙江等地返岗复工。“在这个特殊时期,党委、政府不仅帮我们介绍了工作,还免费安排专车护送我们去上班,真的很感激。做人不能做懒汉,以后我更要好好工作,增加收入,让自家的生活过得更好!”新街镇团山村委会的贫困户杨金猛正是这批外出务工人员之一,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大姚县还主动加强与劳务协作紧密的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对接联系,收集整理复工复产企业的用工信息3.2万余条,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截至今年9月底,点对点专车输送农民工批次人,其中贫困劳动力人。

年,上海市嘉定区与我州签署扶贫协作协议,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扶贫之旅就此开启。嘉定对口帮扶楚雄以来,先后与我州签订了《上海市嘉定区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云南楚雄与上海嘉定劳务合作工作机制》和《企业用工劳务输出协议》,从劳务协作平台搭建、劳务信息共享、对口职业培训、专场招聘活动、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探索精准帮扶措施,引导楚雄农村劳动力到嘉定及上海务工就业。“窝在山上种包谷,一年到头挣不着多少钱。到上海打工,只要肯吃苦、肯动脑、肯学习,一个月最低能有四五千元左右的收入。我们来上海三四年了,家里的新房子都盖起来了。”家住武定县环州乡他贞村委会他贞大村的李建忠夫妻,对外出打工的好处深有体会。

嘉定、楚雄两地还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实名制动态跟踪就业服务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推送上海方用工信息7万条,组织现场招聘会66场次,提供优质企业家、就业岗位3.77万个,发布用工岗位5.6万个,入场求职人数累计达2.5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人。目前,楚雄州在上海就业0.52万人(含贫困劳动力人),月收入均在0元以上。

创新思路挪穷窝

家门口挣钱奔小康

“外出难、门槛高”曾是不少贫困户脱贫路上的绊脚石。面对实际情况,各级创新思维,就地就近设立扶贫车间等就业创业新载体,让贫困人员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大姚永艳扫把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内,54岁的陈显品和工友们一起忙碌着,他说:“在家门口打工,不仅能照顾家人,每月还能挣0多元钱,工作生活两不误。”近年来,大姚县大力推行“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能人+扶贫车间+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就业扶贫车间,搭建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平台,让贫困群众实现了“足不出村、就地脱贫”。

“现在的生活是越过越有盼头了。”放在从前,楚雄市苍岭镇智明村委会下海稍村民小组的贫困户曹光怎么也不敢想,自己能在家门口有一份稳定轻松的工作,晚年有所保障。前几年,村委会在了解到曹光年纪大、身体不好、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后,为其安排了农村保洁员岗位,“一星期只用打扫两天,身体吃得消,收入大有改观,村子卫生还因我得到了改善!”像曹光一样,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曾经是不少贫困家庭面对的现实问题。州人社局针对这一情况,开发了一批扶贫工作信息员、公路养护、农村保洁、治安巡逻等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元,优先安置贫困人员就业,把就业最困难的群体托住。截至9月底,全州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员就近就地就业1.38万人。

就业帮扶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要内容。从“山里人”变成“城里人”,需要搬迁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革新。在武定县狮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红土田社区,为了让新居民吃下安居乐业的“定心丸”,该县把扶贫车间搬进了村组和社区。目前红土田社区共有30多名彝族绣娘在社区扶贫车间当上了“产业工人”,来自田心乡的郑毅玲就是其中一员,“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还能在社区里的彝绣扶贫车间上班,每月可以挣0多元,真真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她对搬迁后的生活非常满意。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就业帮扶事关搬迁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近年来,我州围绕“以岗定搬、以业定迁”的要求,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站、服务点或专门窗口,配备专门人员,全力做好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努力促进搬迁“进城入镇”群众充分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截至今年9月底,全州累计开展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1.35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0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人(贫困劳动力人),就业率达76.57%(贫困劳动力就业率75.07%),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已全部清零。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提升和增强贫困家庭“造血”功能的内生动力。5年来,我州把帮助贫困人群就业作为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脱贫手段,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保障。无论是在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还是金沙江那头的最远人家,“有家有业有梦想”,已成为全州各族儿女生活的真实写照。(记者起永俊王褀丹)

编辑丨王倩宇

审核丨李彦锟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有家有业有梦想》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有家有业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