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来了“背包客”——赴大姚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侧记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伴着山间升腾起的晨雾,大姚县的大山里忽然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三两结伴,身背双肩包,头戴遮阳帽,要么互相搀扶,要么拄着登山杖,焦急地往某个地方赶去。“这是一群徒步驴友吧?”旁人不禁会想。大山深处*斧神工,凶、奇、险的自然景观尽收眼底,但这一群人却并未驻足观看,偶有短暂的休憩后,又朝着大山深处走去。原来,这一群人是国家派出的脱贫攻坚普查员,他们匆匆赶路的目的地,是大山深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他们要去看看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没有,各项扶贫*策落没落到实处,是不是真的能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同步实现小康……年,*中央一声令下,一场无声的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眨眼间,确保到0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即将到来,于是,“背包客”们收拾行囊,向大山深处走去……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为确保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核实他们如今的生产生活状况,“背包客”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汗水湿透了衣背,鞋子和裤腿沾满了泥土,即便天空下着大雨,他们也毅然前行,丝毫不影响他们肩负的使命,抵挡不住他们要去同贫困户分享美好生活的热情。“大爹,你家的米和油平时够吃吗?四季换洗的衣服够穿吗?”“老表,你家的房子盖得好看的嘛,哪年盖的?*府补助了你们多少钱?”“大姐,你家娃娃读书学校有没有发点补助给你们?你们看病给你们减免多少钱?”在贫困户家中,“背包客”们对照核查指标逐一详细的询问,并到房前屋后察看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山里的群众多是少数民族,年纪稍大的汉语都说不顺溜,“背包客”们不急不躁,一遍遍用最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向老乡们解释着各项指标的意思。虽语言不通,但从老乡们脸上的喜悦和翻译口中得知,老乡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满意的。每离开一户人家,老乡都会紧紧握着“背包客”们的双手,激动的说:“谢谢你们,谢谢*和*府,我们现在的日子好过了,路也通了,水也通了,这些都是*和*府的关心啊!”随着脱贫攻坚各项*策的实施,不愁吃、不愁穿已成为山里人的口头禅。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策让他们住进了“小洋楼”,教育、医疗等*策补助让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成为了历史,产业扶贫*策的有效落实更是为山里人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香的花椒、鲜嫩的核桃、金*的烟叶、肥壮的牛羊,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在大姚县的山里绘就了一幅幅靓丽的风景画、清新的人居图。一路走来,“背包客”们累了就在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下稍作歇息,渴了就捧起清凉甘甜的山泉饮上一口,饿了就和老乡一起吃一块荞粑粑蘸蜂蜜。对于第一次走进大姚县大山里的“背包客”们来说,路途虽艰,但这一趟旅程的意义更为重要“。背包客”们同大山里的人们一同见证了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大姚扶贫人一路走过的艰辛,也见证了*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0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心。(姜松摄影报道)大姚县积极做好防洪渡汛工作进入汛期以来,大姚县建立安全渡汛责任制,做好防洪渡汛工作,确保河道安全、农田不受水涝灾害。大姚县金碧镇胡屯村委会干部在雨后及时开启蜻蛉河上的胡屯中心坝机械闸泄洪。保障河道和两岸农田安全。(张从华)紫丘村的小康图景盛夏时节,走进大姚县赵家店镇的紫丘移民新村,一排排具有民族建筑特色、装饰美观的别墅式楼房令人羡慕。房前屋后道路洁净,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村庄道路上摩托车、汽车往来穿梭。村旁,新建的民族广场弦歌阵阵,秀美的景色和村民们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小康社会景象。紫丘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群众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年,在国家实施观音岩水电站建设中,大姚县铁锁乡七棵树村90户人搬迁到了紫丘村。短短7年的发展,他们从艰难岁月一步迈向了小康生活。铁锁乡七棵树,在大姚县是贫困的“代名词”。搬迁前的七棵树村委会下西里所等7个村民小组群众,都是世居的彝族、傈僳族。他们散居在陡峭的金沙江边上,气候炎热却又缺水、缺土。光秃秃的石头窝里,就是七棵树村民们千百年来的土瓦房、茅草房、石头房。搬迁后,破旧的土瓦房、茅草房、石头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住不起房子,吃不饱肚子,穿不起鞋子、晒太阳取暖,枕月亮睡觉,石缝中种植,吃自酿的醪糟酒打发时光”的单调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只留在搬迁群众的记忆里。房屋只是“面子”,搬迁后的紫丘移民村,“里子”也很厚实。通过移民后帮扶*策的实施,县、镇各级组织的倾心帮扶,现在,不管走进哪一家,都是彩电、电冰箱、电炊具、沙发、大床等现代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这与搬迁前的水、电、路不通的落后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紫丘移民村不仅有漂亮、干净、宜居的生活环境,还有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目前,紫丘村有进入盛果期的95亩杨梅园、有移民光伏发电站、开设有多平方米的小把粉丝厂。这些村集体资产产生的租金,将为村民增收提供稳定的“长流水”。过去务工无门、蹲墙根角追着烤太阳的村民,在新家园里有了用武之地。“到杨梅园摘杨梅,到粉丝厂加工粉丝、到村边的蔬菜基地打工,增收渠道多得很。”村民李树秀说。移民搬迁7年来,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村民杨永祥前几年创办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大姚县紫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多亩,种植特色蔬菜,平均每天雇用移民乡亲和附近村民到基地打工,每年发出的工资就有0多万元,成为移民村的“老板”。今年,因为国家修建高速公路,杨永祥的蔬菜基地被征用后,杨永祥又承包了村里的杨梅园,当起了“庄主”。到今年7月,紫丘村已有13户移民户购买了私家车,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年,紫丘移民村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元,比搬迁前的元增长了10倍以上。小康路上,大姚县原七棵树村的村民没有掉队。(张从华 牟光友)大姚县昙华乡孤寡老人老有所依有人问:“如果认识的人都死了,你认为活着还有意义吗?”大姚县昙华乡敬老院的4名孤寡老人告诉你:有意义。昙华乡*委、*府一直是孤寡老人的依靠,敬老院是他们安享晚年的港湾。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是老人所需,也是昙华乡*委、*府的夙愿。该乡按国家最新老年人综合用房标准设计,投资余万元用于新敬老院项目建设,投资56万元提升打造旧敬老院。新敬老院项目已于年6月开工,总建筑三层框架结构,划分老年活动区、生活区。设置标间房5间、床位50张,配备消防水池水泵设施、医用级电梯。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老人们年底可搬入新家。在敬老院,吃穿住行医葬由*府一条龙解决,敬老院配备专职护工3人,负责照顾4个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一日三餐膳食营养均衡,还搭配饭后水果;*府全额帮助缴纳50元/人的医疗保险,购买社保,免费就医;每人每个月发放30元零花钱,身体健康者可参与蔬菜种植,每月补助元;一年发放3套新衣服,节假日发放相应的食品。在昙华乡敬老院这个家,每位家人都能吃得饱、穿得暖、活得好。老人的幸福也牵动着志愿者的心。昙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名志愿者定期到敬老院组织开展慰问活动。志愿者给老人们叠被子、理发、剪指甲,给屋子打扫卫生,陪老人下棋谈心。倾听老人们的过往岁月,为老人们讲述外面的新鲜事,排解了老人们心中的孤寂。(王淑瑜)三岔河镇适时开展“清河行动”确保渔泡江常治长清渔泡江干流流经楚雄州南华、姚安、大姚,大理州祥云、宾川两地州5个县,汇水区域面积较大,沿江居民人口较多,虽然近年通过推行河长制工作有效减少了垃圾入河现象,但仍然存在垃圾入河现象。加之大范围降雨导致垃圾沿江而下,水面漂浮物也随之增多,严重影响河道环境卫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河长制工作常态化。三岔河镇*委、镇人民*府结合机关主题*日活动,适时组织全镇干部职工、沿江村委会干部、保洁员80余人在三岔河镇境内沿江约0公里范围内开展渔泡江“清河行动”。本次活动清理了渔泡江沿岸垃圾、他的么水库大坝下游垃圾、废物,江面垃圾、漂浮物征借民用船只进行打捞,全天约清理垃圾60立方,清理的垃圾由垃圾清运车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活动的开展改善了江面环境,大规模的活动也引起了沿江居民的